大皖新闻讯 近日,池州学院2024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杨朕的一项“暑期成果”引发关注——他耗时三个多月,带领学弟共同完成的1:87比例微缩高铁模型,不仅精准还原了真实高铁的动力结构,更通过单片机和继电器等元件搭建的电路,成功复现了高铁牵引供电与部分信号系统,成为校园里“看得见的专业教材”。
铁轨边的童年梦:兴趣变成实践
“从小在铁路边长大,看列车呼啸而过能蹲半天。”8月13日下午,接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来自合肥市长丰县的杨朕话语里满是对铁路的痴迷。这份自幼埋下的热爱,在大学期间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动力。今年考研成功上岸后,他决定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融入实践,亲手打造一个能“动起来、跑起来”的高铁模型。
项目启动后,杨朕得到了学校老师的资金支持和学弟的辅助协作。“老师帮我们解决了材料采购的经费问题,还和我们一起技术攻关;学弟们在场地布置、零件组装时搭了不少手。”他坦言,整个过程更像一场“跨学科实战”——从绘制图纸到板材加工,从架设接触网到改装车辆,每个环节都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
微缩高铁主创杨朕。
8月13日下午,大皖新闻记者在池州学院的逸夫楼里看到,这个微缩高铁模型展现着惊人的细节:红色光带标注的“占位区段”参与到联锁系统,避免进路冲突;显示屏回传的接触网电压稳定在24伏左右,符合实际高铁供电原理;列车启动时,相对速度以5%为单位逐步提升,避免急加速带来的“颠簸感”。
“模型按1:87比例缩小,每秒最快1.5米的速度,换算后可达到真实高铁的运行速度。”杨朕指着模型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最具挑战性的是接触网的设计——初期因导高设置不够、受电弓氧化,列车常出现短暂掉电。经多次改进,他加装电容对抗电压突变,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就像给模型装了‘稳压器’,现在能保持稳定运行。”
测试阶段团队一起排除故障。
杨朕介绍说,模型的智慧还体现在车站联锁控制上。6502电气集中联锁这一在20世纪被广泛应用的车站联锁系统在模型中被复刻了出来,并实现了它的一些基础功能。帮助模型在进路、道岔、信号机的控制上实现了统一集中管理。
从课堂到沙盘:“遇到问题就死磕”
成功完成这样的模型,这期间有什么酸甜苦辣?“三个多月里,我们熬了不少通宵。”杨朕笑称,调试代码时常常在实验室待到天亮,而当列车首次以高速稳定跑完整个轨道时,团队成员都忍不住欢呼。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深化了对高铁供电、信号系统的理解,更练就了 “遇到问题就死磕” 的毅力。
也许正是这份坚持的毅力,也助力他目前已成功考取了长春工业大学的研究生,“接下来读研期间,我计划围绕高铁信号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展开研究,把模型中复刻的6502电气集中联锁系统与现代高铁的智能调度技术做对比分析,探索传统与创新的融合点。”
“模型未来将计划加入池州站房的场景元素。”杨朕说,池州站作为宁安高铁、池黄高铁等线路的交汇点,在安徽铁路网中地位重要,“待我读研后有更深入的专业积累后,希望能进一步升级这个沙盘,加入更复杂的调度算法,让它不仅是教学案例,更能成为研究铁路运行的小型实验平台,让更多人透过这个微观世界,去了解中国铁路背后的科技与情怀。”
池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时国平介绍,学校通过学院实践经费、大学生创业项目等渠道支持学生科创,并在实际操作中给予指导。“这个项目最大价值就是看到学生把课本里的知识‘拧成了实实在在的接触网’,这正是‘以赛促学、以做践学’的生动写照。在我们老师看来,孩子们熬夜调试代码时眼睛里的光,比模型上的信号灯还亮。”
孟智超 大皖新闻记者 朱春友
编辑 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