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大赛工作坊活动举行
本地生活记忆融入创客数字创意
八月十日,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三十一位青年创客携初步物理模型亮相,与文化遗产专家及二十位居民,围绕数字艺术装置进入博物馆及文化遗产融入城市生活展开深度对话。 通讯员 钟毅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南报网讯(记者鲁舒婷)8月10日下午,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里,一场吸引全球创客、导师、南京市民等多元主体的沉浸式互动参与式设计工作坊活动举行。这场活动是“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的关键节点——31位青年创客带着调研创作的初步物理模型亮相,开启了一次关于“如何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深度对话。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通过邀请文化、艺术、摄影等领域的本地居民与创作者对话,让数字艺术装置从“概念设计”开始就扎根于南京人的真实生活需求。此次大赛聚焦“一城·一塔·一河”的联动,现场以沙盘模型特别呈现了这一整体性文化区域——以大报恩寺遗址为中心,微缩呈现明城墙、大报恩塔与秦淮河的空间关系。现场,8支大赛入围队伍分为4组,按前期抽签顺序,逐一在沙盘上展示其经过实地调研、专家讲座、沉浸式创作等阶段后初步完成的作品初步物理模型,并进行设计阐述。
光核设计团队以“龙”的概念为灵感,“我们的装置像一条抽象的龙,从秦淮河到明城墙最后到大报恩塔。”丝路余声团队从大报恩塔上的风铃得到了灵感,“有风的时候,装置就会自然发出风铃声。”
每两组团队展示结束后,现场开启“在地视角”互动环节。“是否考虑加入让游客自行探索的内容,帮助大家获得更好的文化沉浸感?”“如何通过日常元素增强文化共鸣?”……这些提问将帮助作品更紧密地与公众连接。
这次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优化装置设计——当本地生活记忆融入创客的数字创意,文化遗产便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生活组成部分。
大赛导师、资深创意制作人RosalindColeman说:“去年因为首届大赛来到南京后,我就一直很关注大赛以及数字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相较于去年,这次活动是本届大赛的创新,实现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对话,也实现了南京市民与全球创客的对话,更实现了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对话。这种对话如河流般流淌,不仅能打破艺术难以接近的观念,还能让公众的意见融入最终的设计作品中。”
8月14日,大赛终审路演将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行,揭晓最终优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