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缺牙,到底“植”不“植”?医生:高龄不是手术禁区,一口好牙让晚年生活更有质量

近日,“77岁老人一次拔牙12颗种6颗后身亡”的事件引发广泛热议。据悉,该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且植入了5个心脏支架,却在一家口腔门诊接受了一次性拔除12颗牙、当天种植6颗牙的手术,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吐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最终抢救无效离世。

对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综合牙科廖大鹏副主任医师强调,老年人口腔种植绝非“拔牙-种牙”的简单流程,而是需要多学科协作、严格风险评估的系统工程,尤其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陆续掉了13颗牙齿后

八旬大伯分阶段种植找回一口“好牙”

“以前吃饭就像‘囫囵吞枣’,现在终于能好好咀嚼了!”89岁的朱大伯(化名)坐在廖大鹏副主任医师的诊室里,笑着展示自己新“长”出的牙齿。据了解,他的缺牙史,源于年龄增长与牙周病的双重影响。“起初几颗牙松动没在意,后来掉得越来越多,连说话都漏风。”短短几年,他口腔里陆续缺失13颗牙,双侧下颌后牙、前牙间隔缺失,上颌前牙也“缺口”不断。

缺牙带来的远不止美观上的尴尬。活动义齿修复曾是朱大伯的“救命稻草”,可随着缺牙数量攀升,这个“稻草”逐渐变成“累赘”——义齿在口中时常晃动、下沉,吃饭时总往下掉,稍硬的饭菜都嚼不动,只能靠喝粥、吃软烂食物维持。长期咀嚼效率低下,让朱大伯消化功能受影响,身体愈发消瘦,连最期待的家庭聚餐,也因“吃不好”变得索然无味。

在老人观念里,“年纪大了掉牙很正常”,可缺牙引发的连锁反应,让家人心疼不已。“他变得不爱说话,连快要到来的90岁生日都提不起兴致。”通过多方打听,朱大伯的子女带他来到廖大鹏处寻求帮助。

“种牙不是简单‘打钉子’,得把每个风险都考虑清楚。”初次接诊后,廖大鹏团队为朱大伯定制“三步走”方案:先全面体检,排查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再精细口腔检查,评估牙槽骨条件、剩余牙健康度;最后设计分阶段种植计划,平衡手术创伤与修复效果。

考虑到朱大伯年龄大、耐受力弱,医生摒弃“一口种完”的激进方案,选择分4次手术,每次种2颗植体,手术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这样能减少老人术中疲劳,也方便观察恢复情况。”廖大鹏解释道,从首次手术到4次种植完成,历时整整一个半月,期间严格监测老人血压、血糖,调整用药细节,确保安全。

5个月后,当最终的牙冠“落户”口腔,朱大伯缺失多年的牙齿终于“回来了”,吃饭不仅有力气了,连说话也变得清晰了。“太感谢医生了,这一口好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90岁生日礼物。”朱大伯说。

老年人种牙,必须先过“健康关”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牙列缺失问题日益突出。2015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74岁老年人平均存留牙数为22.5颗,仅18.3%牙列完整,全口无牙率达4.5%。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牙齿健康标准是,80岁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能正常咀嚼、不松动)。廖大鹏介绍,牙列缺损或缺失会给老年人带来诸多痛苦,如牙槽嵴萎缩、咀嚼效率降低、面容衰老等,进而影响全身健康和日常活动。因此,及时修复缺失牙对维持老年人局部及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据悉,目前常用的缺牙修复方式主要有三种:固定义齿修复要求基牙牙周及牙体条件较好,而高龄患者口内余牙条件多较差,因此多数老人不适用;活动义齿修复存在明显不适感,且只能恢复一定咀嚼效率,许多患者难以接受;种植义齿修复则依靠种植体支撑,咀嚼效果接近天然牙,稳定性好,能为患者带来更优使用体验。

“老年人种牙,必须先过‘健康关’。”廖大鹏建议,种牙前需满足以下健康条件: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稳定在8.9mmol/L内(理想值7-8mmol/L);心梗患者病情稳定超1年,经心内科评估心功能后,方可考虑种牙;长期服用抗凝药,降压药的老人,术前需有专业医生评估,必要时调整用药。

此外,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种植修复完成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与天然牙一样,需要定期复查并做好日常口腔清洁。“老年人种牙后最好更加注重清洁牙面,配合牙线、冲牙器清理牙缝;术后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监测种植体松动、牙龈萎缩情况;每半年最好洗牙一次,清除牙菌斑,预防牙周病。这些看似平常的护理细节,实则是种植体‘陪伴’老人数十年的保障。”廖大鹏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