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MBA公开课回顾 | 擅用AI,成为人生重启玩家

【编者按】8月2日,复旦MBA公开课再次聚焦前沿,复旦MBA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副系主任窦一凡教授以《人类与大语言模型:社会决策上的殊途与同归》为题...

8月2日,复旦MBA公开课再次聚焦前沿,复旦MBA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副系主任窦一凡教授以《人类与大语言模型:社会决策上的殊途与同归》为题,带领现场听众走进复旦MBA的思想盛宴。这场复旦MBA精心策划的公开课,揭示了其培养决策智慧的复旦MBA独特价值。

决策:人类与智能体的“殊途同归”?

窦一凡教授以一个“六人世界”例子为开场,带领大家进入一个关于决策与结果的思考实验。他指出,决策无处不在,而在商业场景中更是企业管理与战略规划的核心行为。

人工智能的飞跃发展,使得我们越来越多地在工作中借助智能工具完成分析与判断。但AI是否能真正替代人类做决策?这场持续多年、从未停歇的讨论,仍然没有标准答案。

窦教授抛出了关键问题:AI能否做出有效且有价值的决策?AI的决策是否会越来越趋近于人类?AI智能体会不会成为优于人类的“理性主体”?

他特别提到,DeepSeek作为新近出现的大语言模型,有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特性:它不仅给出答案,还展示推理过程,让人们首次能直观观察智能体的“思考路径”。这不仅带来了决策机制的透明化,也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理性本身的意义。

除了AI的理性模型,经济学教科书中还有一个“绝对理性人”的假设。窦教授引导大家去对比三类决策者——经济学中的理性人、现实世界中的人类、人工智能模型,探讨它们在面对相同情境时的异同。

如果AI是理性决策的极致,而人类充满局限与情感,那么我们将如何与AI共处?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三种“智能体”之间如何找到新的均衡?通过层层剖析,窦教授启发大家进一步思考人类如何与机器共处、协同决策。这一过程,也正是复旦MBA教育中强调的“智慧型成长”过程。

AI时代的MBA教育: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

复旦MBA项目主任曹能以“成为AI时代的未来领袖——复旦MBA‘光合计划’及招生政策详解”为题展开分享。

曹老师直击一个核心问题:在知识焦虑和技术焦虑中,在商学院读MBA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他的回答是:“不只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知行合一的智慧。”

曹老师提出,复旦MBA关注的不仅是专业内容的更新,更注重培养学生成为系统学习者的能力。复旦MBA所打造的,不是单一学科培训,而是一个融合理论、实战、复盘与社群交流的终身学习闭环。他鼓励大家从“行动中学习”,在真实项目中积累思维框架与商业智慧。

他还结合大量学生与校友案例,总结出六类复旦MBA人群:行业精进者、世界经理人、多元创业者、商业向善先锋、一人公司、人生重启玩家。

每一类人群,都是对未来职业和人生路径的深度探索者。在复旦MBA这个高质量社群中,他们碰撞思想,也彼此成就。

从公开课走向深入沟通:理解复旦MBA的“与众不同”

公开课结束后,4位复旦MBA招生咨询老师也为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了1V1面对面咨询,围绕课程设置、职业发展、申请流程等话题,进行了耐心详实的解答。

大家带着对复旦MBA的探索与好奇,走进这场活动,又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带走更清晰的认知——不仅是项目本身的内容,更是对“适不适合读MBA”“我能否从这里获得我真正需要的成长”的深层思考。

沟通中,许多同学表示这场公开课很特别,不仅探讨科技趋势,更关注人在时代中的位置。正是这样的融合,让复旦MBA的课堂永远鲜活而有力。

2025届复旦国际MBA校友潘军宇担任本次活动主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