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国俊
近日,一款“临期”饮料引发关注:原价5元一瓶的饮料在多家电商平台上被卖到88元高价,有卖家解释,主要是因为这款饮料有收藏属性,不是用来喝的。
虽然“不是喝的”,但“临期”再次引发关注。在日常生活中,临期食品越来越常见,临期折扣店也很容易找到。“临期”逐渐成为“香饽饽”,背后原因是什么?记者进行了采访。
探访:“物美价廉”受青睐
所谓临期食品一般是指那些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2.9元一瓶的高端酸奶、2.5元一包的薯片、1.5元一包的方便面、10元一斤的肉类零食……临近保质期限的商品,在贴上“便宜”“优惠”“白菜价”的标签后,就可以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
近日,记者走访了龙蟠中路、新街口等多家商超、食品折扣店,发现不少临期食品以其“物美价廉”的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购买。在龙蟠中路一家超市,店员正在将还有两三天到期的450毫升装鲜牛奶与另一款950毫升装新鲜牛奶组合到一起,最后实际售价为21.9元,“你看,21.9元就可以买到3盒鲜牛奶,很划算的。”店员介绍,“这种鲜牛奶保质期7天,目前都还在保质期内,可以安全食用。”据介绍,将临期食品捆绑销售或打折销售是不少商家采用的方式。
在本地一些电商平台上,输入“临期”关键词搜索,会出现“临期折扣”“临期食品”“临期饮料”等众多临期类产品,1.8元的风味酸奶、2.4元的碱水面包、1.8元一袋的水牛奶……临期类食品涵盖了从零食小吃到水果饮料等多个品类,从价格看,“物美价廉”是其显著特征。
分析:理性消费释放更多消费潜力
“我也买过多次临期食品,觉得很划算。”在上海路,消费者黄长富表示,性价比高是临期食品最吸引他的地方,“可以用比普通商品低一半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到合格品,而且这些食品都在保质期内,完全可以正常食用,何乐而不为呢?”
临期食品的发展是伴随着消费理性回归的趋势发展的。多年前,名牌店人潮涌动,后来随着消费观念的逐渐务实、理性,消费者对“花高价买品牌”的逻辑重新思考,“低价不低质”的临期产品逐渐成为消费者的一个选择。以某临期连锁店数据为例,其进口零食的折扣价仅为商超的1/3,但消费者购买量却提升40%。新的消费趋势逐渐形成: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价格的降低反而释放了消费潜力,使更多人能享受优质商品。
近年来,临期食品业已成为快速增长的行业。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达337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401亿元。有专业机构数据显示,临期食品行业正以近6%的年增长率向前发展。
提醒:如何正确购买和食用
在接受采访的消费者看来,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原因是“商品性价比高”“物美价廉”。但也有消费者表示,遇到过踩坑的现象,“比如在线上买的一些临期食品,和主播在直播间宣传的不完全一致,如果退换又因为货值小而感觉麻烦。”一些消费者认为,虽然是追求性价比,但大家对商品品质的追求并不会降低。
“临期食品受追捧,体现的是部分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南京心理咨询师小鱼表示,数据显示,在购买临期食品的消费者中,26岁到35岁的年轻人占比四成以上,临期食品的优惠价格,对于追求“优质低价”的年轻人来说有较大吸引力,用较少花费购买到合适合格的商品,说明了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正变得更加理性。
那么该如何正确购买食用临期食品呢?结合此前多位专家接受媒体采访的观点来看,消费者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应尽量选择正规商超,在购买时要注意适量,按需购买理性消费,购买了临期食品后,应在保质期内尽快食用完。如果在食用时发现食品超过保质期,或出现异味异常,要停止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