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刷流水”“包装贷款”都是坑,山东公安揭秘“电诈工具人”骗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鹿青松

8月5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公安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纵深推进反诈三年行动,以务实举措筑牢民生防线有关情况。

省公安厅刑事侦查总队总队长靖涛介绍,“电诈工具人”是对帮助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人员的统称,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中,电诈分子为采取分散赃款、伪装诈骗电话、冒用账号等手段来支撑实施诈骗、规避公安机关打击处理,便大肆收购、获取电话卡、银行卡和个人信息,发展“跑分”洗钱、推广引流等网络黑灰产,利用多种手段利诱蒙骗普通群众沦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凶”,成为电诈“工具人”。

“电诈工具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靖涛重点揭示了四类。

一种是资金转移与支付工具类。犯罪分子以“发放扶贫款帮扶金”“代刷流水冲业绩”等为诱饵,引导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人员、老年人,通过手机银行、ATM机取现和转账,或骗取支付宝、微信等实名支付账户用于接收、转移诈骗资金。

“两卡”租售及通讯技术支持类。犯罪分子以“办卡给补贴”“包装贷款资质”等为诱饵,引导群众开办和租售自己的银行卡、手机卡,或利用“高新技术兼职”诱使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架设GOIP等涉诈设备为境外诈骗提供通讯支持。

伪装消费与慢充洗钱类。犯罪分子假借“现金鲜花礼盒”“黄金蛋糕”“代购购物卡”等高额定制订单,或推出“慢充话费/电费”折扣服务(承诺延迟到账),利用商家及消费者账户套现和洗白赃款。这些情况大部分是在群众不知情情况下被利用,可能不会直接让涉及人员违法,但会面临经济损失或名下手机号、银行账户被封风险,影响工作生活。

虚假推广与吸粉引流类。这是电诈的“前端服务”,犯罪分子招募人员通过“扫码送礼”“地摊引流”等线下方式,或冒充客服打电话、短视频平台私信等线上方式,诱导群众进入诈骗群组,协助在网络平台发布虚假广告,拨打涉诈电话、发送涉诈短信。当前有两类常见的诈骗引流方式需引起警惕:一是“色情小卡片”引流。诈骗分子在公共场所投放含二维码的色情小卡片,以“同城约会”“高额报酬”为诱饵,诱骗受害人扫码进入诈骗群聊或平台,然后以刷单等名义实施诈骗。二是“物流快递引流”。诈骗分子利用包裹夹带传单或小礼品,诱导收件人扫码添加联系方式后拉入诈骗群聊,进一步实施诈骗。

“在此提醒广大群众,要警惕‘高薪兼职’‘大额取现’,绝不提供银行卡或支付账号帮他人取现或转账;要拒绝出租、出售、出借‘两卡’,守住个人信息和账户安全;面对大额、易变现的消费订单,务必核实对方身份,避免被动卷入;对‘扫码送礼’‘拉群引流’保持警惕,不要因好奇或贪利,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不轻信‘帮扶款’‘低息贷款’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遇到可疑情况请及时报警。”靖涛提醒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