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8月4日上午,90后帅哥张兵忙完自己的事后,又帮同事分拣起快件。在淮南市潘集区,有不少人都知道张兵是淮南硕鼎供应链有限公司快递员,还是杭州亚运会火炬手,用青春为人民代言的安徽省人大代表。
近年来,张兵获得了许多荣誉。
送快递成了同行标杆
快递员工作很是辛苦,不论寒冬酷暑,每天只要快件分到手里,都会以最快速度给客户送去。尽管工作辛苦,可有着本科学历的张兵却选择了这个职业。
“我是2010年开始送快递的,当年潘集区送快递的并不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张兵曾在一家国企工作,一年后把工作辞掉,接起国内一家较有名的快递公司在潘集区的业务。
张兵和同事分拣快件。
张兵告诉大皖新闻记者,第一年刚开始,平均每天只有30个快件,他一个人把驾驶员、装卸工、快递员、客服、财务等工作全兼了起来,每天开车要跑近80公里,除了辛苦,还要倒贴钱。2013年“双11”开始后,业务量开始增多,一天能有300多件,费用基本能持平。现在每天大约有1万件,随着业务量扩大,潘集区成立了分公司,他也成了分公司的主力干将,担负起分公司的大大小小的任务。
记者看到张兵的柜子里有许多获奖和荣誉证书,从获2017年度淮南市第一届全市邮政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开始,2019年度第二届全国邮政行业技能竞赛快递员项目三等奖、2020年度评选为安徽省青年岗位能手、2021年度获得全国交通部技术能手称号等,市、省、部三级颁发的荣誉证书有20多本,成了同行业的标杆。
人手不够时,张兵也要送快递。
金点子让酥瓜销省外
潘集特产羊角酥瓜外皮薄而酥脆,稍有外力就直接导致酥瓜开裂,在密封高温的条件下,瓜瓤超过48小时就会腐败变质,当地没有一家快递公司敢于承接酥瓜的寄递业务。
2016年,张兵看到潘集酥瓜运不出去,便带领公司的几名员工,经过几百次试验,摔坏上百斤酥瓜,终于试验出“气柱袋”加冰袋的包装方法,保证9成的酥瓜在寄递过程中完好。
张兵摸索出用气柱袋包装法,能让酥瓜在运输中保鲜不烂。
为了方便群众就近寄送酥瓜,张兵还直接到村、直接入户、直接到田间地头为农户包装、寄送酥瓜,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从采摘、分拣、包装到出村的全部流程。“酥瓜成熟时,每天从酥瓜邮寄点发往各地的潘集酥瓜有近百箱,而且这个数量每天还在增长。”张兵说,现在,江浙沪地区的客户,在第二天就能吃上新鲜的潘集酥瓜。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张兵试验出的“气柱袋”加冰袋包装法还在同行快递公司中推广,让当地更多的瓜农受益,酥瓜远销到全国各地。“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能寄了,北京、上海、内蒙古,全国各地都有,回头客特别多!”瓜农徐圣克说。
有段时间,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快递公司客服传递给业务员的信息不及时或失真,使得快递员罚款较多。张兵凭借多年工作经验,为总公司提出“归纳法”的便捷方案,在减轻客服压力、减少快递员罚款的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张兵爱动脑筋,他为此也获得了总部2018年度的“创新金点子”奖和2021年度的创新奖。
张兵用各种色彩的笔给快件作记号分区域。
以快递员身份传火炬
每年“双11”的货量都增加3倍以上,高强度工作下,各部门人员也非常紧张。为缓解同事的工作压力,张兵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将中心滞留货物带回分部分拣好,让员工来时就可以直接装车出门派送。“那些天忙起来,每天只能吃两顿饭,睡三四个小时。”张兵说,也正因为这个小举动,使得他们这个小集体更加团结,有了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张兵用电脑给特殊快件登记。
2020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洪涝,淮南市多地超警戒水位。张兵得知后,马上联系同行,自发组成淮南邮政快递行业青年突击队,投身到防汛救灾战斗中。他们巡堤护坝搬运救灾物资,饿了就蹲在堤坝旁扒拉几口盒饭,累了就在旁边的石板上躺一会,酷暑将他们的皮肤晒得黝黑发亮,但正是这群年轻人的坚守,为防汛救灾一线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青春堤坝”。
张兵戴上头盔准备骑车送货。
在张兵的收藏柜里,大皖新闻记者看到张兵参加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出席证。
张兵当选安徽省人大代表。
“我是2022年当选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兵说,这几年,他一直围绕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关注快递进村、关爱快递员群体等内容,还进行调研,对当地交通、食品安全、健康养老、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建言献策,为人民当好代言人。2023年2月,张兵提出《关于保障我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建议》,获高度重视。2025年7月,《安徽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规定》出台,安徽省由此在该领域实现率先立法。
这张传递火炬的照片让张兵很有荣誉感。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张兵还以快递员身份成为杭州亚运会火炬手,2023年9月10日,他在嘉兴传递亚运火炬。活动结束后,他领到了自己传递时的那把火炬。这把火炬一直珍藏着,激励他发扬优良传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青春力量。
这把火炬成了张兵最珍贵的收藏品。
从田间“快递员”到人民的“代言人”,张兵始终把自己定位为“勤劳的快递小哥”。如今,他又多了淮南联合大学外聘导师身份,教学生打包技巧:“胶带留两指宽,既结实又好拆。做事跟做人一样,得留余地。”这朴素道理,是他多年快递路刻下的生活哲学。
大皖新闻记者 张安浩 文/图
编辑 崔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