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人一等座”?尊严不该被任何托词架空-中国吉林网

近期,不断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称,购买了高铁一等座车票后发现座位被安排到了商务舱车厢内,本来以为捡到便宜,结果发现座椅和商务舱内的其他座椅明显不同,有些尴尬。不少网友将这些座位戏称为“低人一等座”。对此,12306客服回应称,因部分列车编组存在“混座”情况,若一等座车厢有空位,可与乘务员协商调换。

乘客买到一张一等座车票,满怀期待步入商务座车厢。然而迎接你的不是幸运升级,而是一把简陋的座椅:扶手缺失,靠背僵硬,在周遭可平躺的奢华座位映衬下,形如“异类”。这种被网友戏谑为“低人一等座”的场景,正将高铁车厢变成了一个微缩的“折叠社会”。铁路部门以“运力调配”为由,将不同等级服务强行拼凑,却撕裂了乘客对公平服务最朴素的期待。

混编本无原罪,错在“信息黑箱”与“价值错位”。乘客在购票时如同蒙眼抽签,对车厢内等级混搭毫不知情,知情权被悄然剥夺。乘客在购票时并未被告知座椅存在差异,也并未通过票价调整体现服务缩水。商务座车厢内硬塞低配“一等座”,无异于在高级餐厅角落摆上塑料凳。服务本该向上看齐,铁路却选择了向下拉平。如此操作,表面是“最大化利用空间”,实则区别对待注定会影响乘客的消费体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赋予的“知悉真实情况”的权利,在“运力调配”的模糊托词下被悄然架空。

“一等座”票价包含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有“被公平对待”的尊重、享受对等服务的品质保障的情绪价值。当乘客坐在商务舱的简陋座椅上,眼见精致点心从身旁推过却与自己无关,所谓“增值体验”瞬间化为“区别对待”的明证。服务分级本为满足多元需求,但若分级以牺牲部分乘客尊严为代价,便与“优化体验”的初衷背道而驰。高铁作为国家名片,其速度奇迹不应仅体现于轨道之上,更应彰显于对每一位乘客平等尊重的服务温度之中。

破解困局,铁路部门需重拾“以人为尺度”的服务初心。购票透明是起点,必须在售票页面以显著标识预告混编信息,赋予乘客知情选择权。空间设计体现尊重,混编车厢可用屏风等软隔断缓冲视觉落差,避免赤裸裸的“尊卑对比”。服务更需无差别温度,乘务员应接受专业培训,避免在混编车厢制造服务断层,确保每一份票价都获得与其匹配的尊重。

当乘客踏进高铁车厢,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段位移,更是一份关于舒适与尊严的契约。高铁的钢轨承载着国家现代化的速度,而车厢内的每一张座椅,则应平等地托举起每一个公民的体面。唯有将“人”的价值置于商业逻辑之上,方能让飞驰的列车真正载着人们的幸福感与尊严感,一同驶向更值得期许的远方。(久泰平)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