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特色样本”

鼓楼高新区获批省“双高协同”试点

鼓楼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特色样本”

□通讯员陈欣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婷婷

日前,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和江苏省教育厅联合发布《关于公布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鼓楼高新区围绕人工智能产业方向,与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深入开展结对协同,成为全省唯一以人工智能为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试点高新区。

在7月22日举行的脑机接口产业培育大会上,鼓楼高新区和南京大学“双高协同”标志性合作项目南京大学脑机接口研究院揭牌。这一项尖端科研平台的落地,成为鼓楼区探索推进“有组织科研 有组织转化”的“生动注脚”。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靶向破解“成长烦恼”

在上月底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鼓楼高新区企业南京强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一项面向流程工业的高精度AI智能三维建模技术,受到业界高度关注。

“我们专注于数字孪生技术的研发,在公司的成长路上,鼓楼高新区功不可没。”南京强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刚表示。此前,该公司希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流程工业的高精度三维建模需求,急需AI领域顶尖专家团队的支持与合作。

在鼓楼高新区的积极牵线下,强思数科成功“牵手”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双方一拍即合。“我们将高校团队贡献的领先AI算法技术应用到垂直工业场景,针对行业需求痛点,结合多年来积累的数据基础,公司在高精度AI智能三维建模技术上成功取得突破并保持绝对领先,以毫米级精度、百倍效率、极低成本填补了市场空白,这项新技术今年有望签署来自央企及世界500强客户的订单近亿元。”李刚说。

向高校资源深挖一锹,“靶向”突破技术瓶颈,为企业铺平未来路,这在鼓楼区屡见不鲜。

鼓楼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并非坐等企业上报需求,而是主动‘扫楼’问需。”鼓楼区主动出击,广泛收集区内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一张涵盖30余项关键技术需求的对接清单迅速形成。

从中储智运联手南京大学攻坚“数字供应链技术研发”,打造智能物流枢纽,到海纳医药联合中国药科大学开展药物预算影响分析,再到南京南瑞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开展“切片安全技术研究”,筑牢通信网络安全防线,“双高协同”模式下,科研力量直击产业痛点精准发力,高校深入产线深度“解题”,一次次以技术赋能点燃创新“引擎”。

共建共享,生态共荣合力实现“价值跃升”

产学研深度融合,离不开高能级平台的“硬支撑”。在鼓楼区,一批由校企地联手“浇筑”的创新载体、实验室、研究院、基金等要素,正构建起一个共建共享共荣的“生态圈”,成为推动产业不断跃升的强劲“引擎”。

近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2025年度首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名单,边缘智能研究院以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融合技术创新为核心优势成功入选。7月22日,南京市科技局发布《2025年度南京市创新联合体拟备案名单》,由南京邮电大学、边缘智能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共同申报的“新一代自主可控智能通信网络创新联合体”成功入选。

这家深耕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院,正以场景落地及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获得业界的权威认可。5月,在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数智赋能体育未来智能体育典型案例成果展”上,边缘智能研究院最新研发成果——“AI拳击技战术分析系统”获评人工智能技术与竞技体育深度融合的标杆案例。

从最初的新研机构到如今的专精特新,边缘智能研究院是鼓楼区与南京邮电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共育的“硕果”,成为区域里AI赋能千行百业的“缩影”。

作为南京主城区,鼓楼区科教资源得天独厚,54平方公里容纳了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8所高等院校。当校内空间饱和,鼓楼区“环南大知识经济圈”迅速承接其“外溢能量”。

在6月举行的南京鼓楼算法名区建设推进会上,鼓楼区拟和南京大学共建健医数据与AI校企联合实验室,依托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将人工智能深度植入医疗诊断、健康管理,推动智慧医疗在鼓楼区扎下深根。

在鼓楼区“双高协同”篇章里,深层次的变革还发生在资本与产业的结合点上,金融“活水”正在滋润人工智能发展的每一株创新“秧苗”。

今年,鼓楼区、中国药科大学、五矿证券深度协作,三方共建的研发转化基金,一期将6000万元精准注入3个创新药项目,在玄武门校区打造从“药物管线研发”到“临床转化”的闭环生态。配套建设的“康巷”新型大学科技园,正崛起为集研发、中试、孵化于一体的生物医药“梦工厂”。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说:“这些项目将作为至关重要的‘试验田’,承担起打通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全流程的重任,进而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极具开创性的发展范式。”

真题真做、学用结合锻造人工智能“生力军”

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指挥”舞动手臂;聋哑人不说话就能通过机器表达情绪……在脑机接口产业“黑科技”频繁呈现的当下,鼓楼区通过紧密的校地合作,打造AI人才的“蓄水池”与“输送带”,为脑机接口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上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领衔的南京大学脑机接口研究院落户鼓楼区。鼓楼区依托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物理、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深厚学科优势以及南京鼓楼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将打造全球脑机接口与医疗人工智能科技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

顶尖人才剑指前沿,鼓楼区则以“政策矩阵”营造“零阻力”的创新生态——发布《南京市鼓楼区发展脑机接口产业若干举措》,从推动项目落地、助力企业成长、鼓励技术创新、支持产品研发、打造创新平台、加强人才引进、提供金融支持等10个方面,为脑机接口产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持。

而这些,距离“最高补贴千万元”等助力打造“算法名区”12条举措的出台才过去仅仅一个月。

密集出台的定制化政策如连绵春雨,让每位创新者都能在鼓楼区拔节生长,让人才落地即享“来有舞台、留有支撑、闯有后盾”的硬核护航。

“我们力求构筑一个稳固的‘人才金字塔’,既有院士级战略科学家坐镇前沿;又有本土培育的硕博中坚力量攻坚克难,更有源源不断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创新‘后备军’,让人才‘活水’奔涌不息。”鼓楼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鼓楼区携手多个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让“课堂”直通产线。驻辖区企业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还为硕博人才提供宿舍和津贴福利,助力在该企业实习的多名联合培养学生最终留企发展,实现“毕业即成才,出校即上岗”。

在今年的“算法名区”推进会后,鼓楼区联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驻区高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院系相关负责人,以及百度、火山引擎、赛昇信息技术研究院江苏公司等人工智能企业代表齐聚,聚焦深化“校企地”协同,破解人工智能人才供给瓶颈。“我们希望让学生们更多地走进企业,感受算法落地的魅力。”一位与会高校负责人表示。

面对高校与企业抛出的核心议题,鼓楼区相关负责同志在会场迅速响应,迅速开展“千岗实习育才计划”——围绕产业成果转化需求,鼓楼区结合“开学季”“毕业季”关键节点,携手区内重点人工智能企业,联合企业释放不少于1000个优质实习、见习岗位,为在宁学子铺就通往产业的“黄金实习通道”,在实战中培养认同感,提前锁定潜力人才。

鼓楼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入选省‘双高协同’试点是鼓楼区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的新起点,从企业出题、高校破题的精准滴灌,到平台共建的大力投入,再到人才共育的长远布局,我们将继续以‘双高协同’为‘桨’,驶向人工智能产业的‘深蓝海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