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赵菲菲 商永恒 东营报道
在垦利城区东北20公里处,绿树红瓦掩映下的百年老村垦利街道大三合村正上演着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篮球传奇。这个仅有385户人家的村庄,不仅以蛋鸡养殖闻名,更因一支农民篮球队的拼搏故事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2023年垦利区首届“村BA”赛场上,12名赤膊上阵的小伙子以五胜一负的战绩震动全区,而他们身后,是几代村民用篮球编织的乡村振兴图景。
泥巴地里长出的篮球梦
1972年的春天,当村里学校竖起第一个木制篮球架时,16岁的牛太元不会想到,那颗在西宋大集上花14块钱买的橡胶球,会滚过半个世纪的时光。“那时候连规则都不懂,直到当兵的杨春友回来教我们三步上篮。”如今已白发苍苍的牛太元摩挲着当年的老照片,画面里穿着补丁裤的年轻人,正围着知青们学习胯下运球。
正是这群“泥腿子”的执着,让篮球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从公社比赛夺冠到全县农民联赛扬名,篮球架从木板换成铁板,场地从黄土变成水泥,五度翻修的篮球场见证着传承:80后们对着乔丹录像带苦练后仰跳投,90后们带着国家裁判证回乡执教,00后们如今在新建的灯光球场延续着“秀一个”的祖传口号。
南北大战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每年正月初三,大三合村的篮球赛比春晚还热闹。7届“南北大战”让这个春节习俗成了方圆百里的盛事,在外经商的赵泳杰总会驱车三百公里赶回,教师孙龙泉的战术板写满方言术语。“打完球就去刘书记的养殖合作社帮忙装箱‘三合情’鸡蛋。”队长赵泳杰笑着说。那些在赛场上传切的默契,同样用在村里的集体产业中——篮球带来的凝聚力,正转化为致富的战斗力。
村支书刘春华的账本记录着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蛋鸡养殖年产值突破2200万,1200亩流转土地孕育出生态养殖区,20万集体收入反哺出四个标准篮球场。荣誉墙上,“全国妇女工作先进基层单位”与“村BA五强”奖牌相映成趣,诠释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单村出征的孤勇与浪漫
当其他村组成联队参赛时,大三合人坚持“一村一队”的纯粹。朱振元手机里存着1976年知青带队的老照片,“当年前辈们怎么教我们,现在我们就怎么带娃娃们”。比赛当天,66岁的荆月宗擂响祖传的牛皮鼓,场边孩子喊着新学的战术术语,构成一幅跨越时空的篮球图腾。
“为老少爷们儿再拼一次!”队员们赛前的怒吼,与五十年前知青们“为集体争光”的呐喊遥相呼应。这种代代相传的乡土情怀,或许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最珍贵的基因——就像那颗永不泄气的篮球,在希望的原野上,永远充满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