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高温补贴岂能“明补暗降”

夏日高温,网约车运营成本上升。前不久,有网友反映网约车司机向乘客收取空调费,引发社会对“网约车夏季是否应该额外收取空调费”问题的讨论。关于网约车空调费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特惠类订单,此类订单价格低、司机到手收入少,因此额外收取空调费的现象比较普遍。当前有不少网约车平台推出了夏季高温补贴。然而,在其发放过程中,也存在发放有条件、领取不稳定等问题。(8月1日《工人日报》)

盛夏正午的柏油路蒸腾着热气,网约车司机王师傅的手机弹出平台通知:“高温补贴上线,每单额外得1.5元”。可跑完整天他发现,收入非但没增加,基础里程单价反而悄悄降了0.3元。这种 “明补暗降”的操作,让高温补贴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更让劳动者的汗水在数字算计中打了折。

高温补贴为法定福利,《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用人单位需向高温作业劳动者支付岗位津贴。但网约车行业现扭曲现象:部分平台将补贴与接单量挂钩,需日均跑满12小时才全额领取;有的宣称“每单补贴2元”,却同步将抽成从20%提至 23%;更有平台将补贴计入司机“总收入”,变相冲抵基础报酬。司机无奈调侃:“平台撒的是芝麻,从我们兜里掏走的是西瓜。”

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套路,本质是责任转嫁的数字游戏。平台借“高温关怀”美化形象却不愿承担成本,通过算法调整悄悄转嫁负担:或降低单价,或提高考核标准,或压缩其他福利。此举不仅让高温补贴的法定性沦为空谈,更消解了社会保障温度。当司机在高温下的额外付出被平台算法抵消,法定福利便成了 “空心汤圆”。

深层危害在于侵蚀劳动关系。网约车司机本就面临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保障不足等问题,高温补贴作为法定权益,是对特殊环境劳动价值的认可。平台转嫁行为既违反《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不得克扣工资”要求,更会加剧职业倦怠。当“高温关怀”沦为“数字剥削”遮羞布,将损害行业生态:司机权益无保障则服务质量打折,进而影响乘客体验与平台口碑。

破解困局需制度发力。监管部门应明确补贴资金来源,严禁成本转嫁,建立“补贴独立核算”机制,确保补贴直达司机。行业协会可推动统一补贴标准,要求平台公示计算方式与资金流向,杜绝算法黑箱。更需压实平台责任:高温补贴是法律承诺而非公关作秀,不让劳动者烈日下流汗又流泪。

高温补贴当有政策温度与法律重量。杜绝平台“明补暗降”,让劳动者额外付出获真实回报,方能使补贴从“空心汤圆”变为解暑清泉,让酷暑中奔波的劳动者感受制度庇护与尊重。这既是对劳动者的关怀,更是行业责任的校准:企业担当在于真诚守护劳动者价值,而非数字游戏。

高温补贴的温度,藏在每一分实实在在的保障里。当司机在烈日下奔波时,他们需要的不是平台APP上闪烁的“补贴到账”提醒,而是收入明细里清晰增长的数字,是政策善意转化的真实获得感。别让“平台请客、司机买单”消耗政策公信力,让高温补贴真正暖到劳动者心坎上,才是城市对奋斗者应有的温柔。(汪代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