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老人心衰病危 面对手术却打起退堂鼓 专家团队“勇闯三关”为他迎来“心律动”

日前,浙中医大二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华军益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97岁老人成功植入了心脏起搏器。面对超高龄老人的复杂病情,团队凭借精准医疗技术挑战超高龄危重心脏病治疗极限。术后老人恢复顺利,有了“马达”的强力辅助,原本最慢心率仅40次/每分钟的老人,心率被调整到了适宜数值,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百岁心脏“动力”不足

面对手术超高龄老人打起退堂鼓

今年入夏以来,住在养老院的97岁李爷爷常常感到食欲不振、乏力、头晕、嗜睡等,最近各种不适症状逐渐加重。在养老院医护人员的联系下,李爷爷来到了华军益的门诊。经过仔细检查,华军益发现李爷爷持续头晕,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严重不足;同时,还发现李爷爷主动脉二尖瓣反流,易造成心力衰竭,直接威胁生命,需尽快完成手术。

“如此慢的心率已经不足以维持正常心脏功能。这是老年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药物无法改善。”华军益对陪同前来的患者家属解释,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尽快植入心脏起搏器。

但一听要手术,李爷爷连连摆手说:“华院长,我都这年纪了,活一天算一天,不要吃这种苦头了。”

“现在医学技术发达,我们活一天就要有活一天的生活质量。人的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若低于50次,就可能出现头晕、黑蒙、乏力等症状,你的日常活动都会受到限制。”华军益表示。在他的耐心劝导并详细讲解手术方案后,李爷爷和家属终于下定决心接受手术治疗。

高龄不是手术的禁忌

勇闯三关让老人重获平稳心跳

据悉,目前全球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年龄最大的是浙江省一位112岁老人。对超高龄老人来说,由于全身脏器功能严重退化,而且大多还有一些基础疾病,如果按照常规的手术方案,麻醉、术后感染等风险高,还可能会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并发症,手术难度与风险很高,术中的协同配合和起搏器植入后的长期管理也是难题。

在手术方案讨论中,华军益认为李爷爷的手术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老人患有老年性瓣膜病,如手术不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手中就会发生急性心力衰竭,这非常考验医生的外科手术技术。二是李爷爷血管存在畸形,这会给腋静脉穿刺带来极大挑战。三是李爷爷的心脏已发生变形位移,2/3的心脏都在右侧心胸腔,影像学定位困难,也给手术导线植入带来很大挑战。

“虽然挑战很大,但我对成功手术充满了信心。”华军益表示,他带领团队反复研讨病情,精准规划治疗方案,不断优化传统起搏器手术步骤,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长,采用皮下小切口及腋静脉入路,大大降低风险。

在麻醉方案支持下,华军益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操作技术及团队成员的默契配合,仅仅耗时半小时,将心房、心室两根导线精准送入理想位置,起搏参数测试良好,链接起搏器,手术顺利完成,老人的心脏再次平稳跳动起来。

心脏起搏器已经诞生了60多年,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发出电脉冲刺激心脏跳动,主要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心衰等,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多为老人,许多人因为高龄而对手术有所顾虑,但是事实上,高龄并不是手术禁忌。”华军益说,他希望用精湛的技术让每位高龄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和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