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7月31日讯“医患共同决策的诊疗模式并不是简单的提供几种治疗方案让患者来选择,而是把患者作为诊疗活动中的伙伴来看待,是医患共同参与的‘生命守护’。”在石岛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张超副主任的这番话,道出了石岛人民医院推行“有温度的医患共同决策”诊疗模式以来的深刻感悟。今年以来,在院部的统筹推动下,这一工作模式已成为提升全院就医体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抓手。
把患者当“同行者”,让治疗方案“看得见”
“治病从不是医生单方面的‘拍板’,患者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体在经历什么。”这是张超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医患共同决策”绝非简单列出几个治疗选项,而是要把患者拉到诊疗的“同一战线”。
过去,常有患者跟他念叨:“之前看医生,问两句就开检查单,多问一句就不耐烦,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啥病。”如今,张超接诊时总会先花十分钟,把病情拆解开来讲:“您这情况有三种治疗思路,第一种见效快但可能复发,第二种调理慢但能去根……”他会一条条分析利弊,再结合患者“想快点好”“怕花钱”等实际需求,一起商量出最合适的方案。“患者明白了,认可了,才会真心配合治疗。”
用倾听当“良药”,让焦虑在倾诉中慢慢消散
中医科门诊里,不少患者是“辗转多地名院名医”后,抱着最后试试看的希望来的,还有些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想尝试中医疗法的。他们大多揣着一肚子焦虑:“张医生,我这病是不是没救了?”“我怕您没听明白,给我漏看了……”
这时,张超总会微笑着说道:“您慢慢说,从第一次不舒服说起都行。”他会耐心地听完患者的讲述。张超说:“患者讲述病情的时候就是减轻压力,疾病向愈的开端,而我也会从中提取有用、有价值的信息。”
为了给更多信得过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张超坚持每天提前开诊。同事们打趣他“太拼了”,他却觉得值:“只有患者信任了,复诊时依从性就会特别高,治疗效果反而更好。”
把医理变“家常”,让患者从“听不懂”到“愿意信”
“医生,我啥都不懂,你说了算!”面对这样的患者,张超从不说“那就听我的”,而是通过举例子结合引经据典的方式为患者讲解病情。遇到膝关节积液的患者,张超提到“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为患者解释道:“您这膝盖里的水,在中医里叫‘溢饮病’,就像湿衣服晾着,水总往低处流,膝盖正好在下面,就容易积液。”他边说边比划,“我们调理的不是膝盖里的水,是让身体能自己把水排出去,就像给衣服多晒晒太阳。”患者听得频频点头:“原来是这么回事!张医生您这么一说,我就懂了。”在张超看来,医生的本事不仅在于会看病,更在于能把病讲明白。
从提前开诊的耐心,到拆解医理的用心,张超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治病从来不是医生“单方面的事儿”,而是医患一起搭起“生命守护桥”——患者掏出真心说症状,医生拿出本事讲明白,最后一起朝着“康复”的方向使劲。这,便是最好的医患关系。(通讯员 周秀莲)
责任编辑:苏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