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她喘不上气了!”
近日,早高峰的公交站台,一名女士突然栽倒在地,家属的呼救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从这一刻起,一场分秒必争的“生命保卫战”即将在北大医疗鲁中医院悄然开启……
分秒必争的“拆弹”指令
刚被送进急诊室时,患者于女士的身体如同一个“警报器”:血压跌到80/50mmHg,血氧饱和度仅85%,嘴唇发紫,房颤的心跳声在监护仪上乱成一团“波浪线”,心脏彩超结果更让人倒吸冷气:肺动脉压飙到76mmHg(正常不超过30mmHg),肺动脉CT像张“交通拥堵地图”,左右肺动脉干被血栓死死堵住……
“高危肺栓塞,相当于肺里的‘高速公路’全堵死了!”胸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傅庆涛说。
据傅庆涛回忆,他赶到时,患者的每口呼吸都带着“撕裂感”,他一边用最通俗的话向家属解释“血栓就像定时炸弹,不拆随时要命”,一边按下了“肺栓塞绿色通道”的启动键。
多学科“战队”无缝接力
患者情况危急,需争分夺秒!医护团队及设备随即切换成“极速模式”——护士火速建立静脉通路,介入导管室的“设备控”们5分钟内调试好DSA机器,转运团队推着病床飞速穿梭在走廊,连电梯都像提前收到指令,稳稳停在楼层待命。
从会诊到进手术室,全程仅用45分钟。
手术台上,傅庆涛团队化身“血管里的导航员”:先在下肢静脉里“种”下一枚下腔静脉滤器(相当于给血栓装了“防护网”),再用超选导管像“穿针引线”般钻进肺动脉。
造影屏幕上,血栓阻塞的位置清晰且拥堵,团队用导管碎栓、溶栓“双管齐下”,一点点打通被堵的“生命通道”。
监护仪上的“奇迹曲线”
“血氧90%、95%、98%!”当溶栓药物顺着导管流入肺动脉,监护仪上的数字不断上升。术后10分钟,患者的嘴唇从紫色变回正常唇色,血压也回升到120/64mmHg。复查心脏彩超时,肺动脉压从76mmHg降到50mmHg。现场护士表示:“这可以说是‘给肺重启’了!”
当手术顺利结束后,患者家属握着傅庆涛主治医师的手直发抖:“我们差点以为要天人永隔了……谢谢你们!”
病房里,于女士清醒后第一句话是:“我好像听见你们在‘拆炸弹’?”逗笑了一屋子人。
“朝阳红”与“医者白”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病房窗户,刚好照在于女士床头的小花上。这场“生死时速”的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呼吸科医生为了观察病情,在病房外蹲守了整夜;介入护士怕患者紧张,握着她的手讲了一路“养生小段子”;傅庆涛下了手术台,又对着CT片复盘到凌晨……
“每个血栓都是独一无二的‘谜题’,解对了才能救命。”傅庆涛说。
如今,于女士在持续恢复中,已经能下床散步。
在这场多学科协作的“生死战”中,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医护团队凭借专业的急救技能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成功击退死神,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作为医院无数次与死神竞速的生动写照之一,此次生死救援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守护生命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