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保障为情绪劳动“买单”

“不仅要在实体空间付出情绪劳动,还要在网络空间随时在线、情绪饱满,就算面对不合理要求,也要时刻对同事和客户保持热情微笑……”7月24日,在职场打拼了近8年的李丹洋,向记者如是吐槽“无处不在”的情绪劳动带给她的内耗和困扰。李丹洋的感受并非孤例。在社交媒体上,“上班的累是来自情绪劳动而不是工作本身”“为什么说情绪劳动是最累人的”等相关话题此前多次登上热搜。(7月28日 《工人日报》)

“生活的意义,不是为别人的情绪找出口,而是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这是一句能抵人心的话。然而,在职场打拼的人们,往往需要“为别人的情绪找出口”,自己只能在情绪的消耗中疲惫不堪、黯然神伤。

“上班一天只是坐着,为什么还这么累?”知乎上的提问,道出了当代职场人的共同困惑。问题的答案就在“情绪劳动”这个常被忽视的概念里。何为情绪劳动?指的是人们在体力、脑力之外的第三种劳动,是为了让他人舒适而调节情绪、伪装表情的无形付出。从美国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提出这一概念至今,它早已从服务行业的“专属”演变为职场普遍现象。

咖啡店员工被要求对无理要求笑脸相迎,接线员面对客户的指责忍气吞声,销售员要在工作之余帮客户接孩子、修照片……这些场景中,劳动者不得不压抑真实情绪,扮演“情绪供给者”的角色。当职业要求的情绪与内心感受相悖,心理内耗便会如影随形,长期积累甚至会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2024年6月,上海咖啡店员工情绪崩溃泼咖啡粉的事件,无疑就是情绪劳动被长期忽视的直观写照。

即便如此,许多用人单位为追求利润和业绩,依然将情绪劳动视为员工“应尽的义务”,甚至通过考核机制加剧这种消耗。部分企业把“被投诉3次即解雇”作为规则,个别用人单位将“取悦他人”与职业前途直接挂钩。更值得担忧的是,随着工作群的普及,情绪劳动从线下延伸到线上,“随时在线、秒回消息、积极互动”成了隐形要求,私人时间被职场情绪无限侵占,让劳动者陷入“全年无休”的情绪消耗中。如是的操作不仅透支员工身心健康,更会削弱企业的长期活力。

劳动的价值从不只体现在可见的成果里,那些藏在微笑背后的隐忍、压在耐心之下的疲惫,同样值得被看见、被尊重。可喜的是,一些企业在为情绪劳动“买单”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厦门、河南的企业推出带薪“情绪假”,让员工有缓冲期调整状态;部分服务行业设立“委屈奖”,用物质补偿认可员工的情绪付出……类似暖心的举措表面上增添了成本,实则是丰富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能收获到更多的回报。正如陕西工运学院乔昕教授所言,这种人性化安排,本质上是对劳动价值的完整认可。

正视情绪劳动的存在价值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一环,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核心。当“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成为职业病防治的重要议题,当全国首个职业人群心理咨询平台上线,社会对情绪劳动的认知正在升级。在这样的语境之下,需要更多的用人单位主动接过责任,减少不必要的情绪绑架,用制度保障为情绪劳动“买单”,而这是对劳动本质的敬畏,是一种朴素的价值回归。

让每一份劳动都被珍视,才能让职场少一些内耗,多一些从容!(樊树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