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三十三年“种棚”记

鲁网7月29日讯7月13日这天,父母跟往常一样来到蔬菜大棚干活。不同的是,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来了,今后就不再种棚了。

“我和你爷从1993年种棚到现在,大半辈子,村里没有比俺俩还久的了……”周末之余,我回到老家寿光市洛城街道郭家营村,听父母聊起。听得出他们有很多不舍和感慨,毕竟大棚陪伴他们太久了。这33年,承载的是他们的青春和希望,凝结的是他们的汗水和心血。

我的思绪回到了1993年的秋天,轰轰隆隆的链轨车,把沉默的土地打破,再一层层培起来,压成高高的土墙。我和姐姐、堂弟,在上面追着疯跑。没多久,我家和二叔家搭伙的第一个大棚在村河崖南边建了起来,一家种一半。

在这之前,家里主要靠种地赚点钱,生活过得很拮据。农闲时候,父亲还经常背着沉重的匣子走很远的路,搜寻点木匠活。每年还要当义务工去挑河挖沟。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没什么起色,没什么奔头。

直到一个人出现在村里,带来了冬暖式蔬菜大棚,他就是王乐义。当年村里人听他讲述着建棚种棚的事儿。“种棚”对父母而言,如同在黑夜中看见了一束光,看见了新希望。就这样,求变求新的父母,乘着改革的热潮,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开启了“种棚”岁月。

当年父母是村里第一批响应号召建棚的,只有12户。开始那几年,我家棚里种的是黄瓜、香椿。父母每天早上天微亮就起来,经常饭也不吃就急着去棚里蘸花摘瓜。同时家里还养着鸡舍,种着农田,农忙时候累得他们回家就躺下,缓过劲来再做饭。记得那时的棚墙不怎么结实,遇到风雨交加的夜晚,土墙经常被大雨冲塌一段,父母就用麦穰和泥,一点点把墙补起来。

不甘人后、渴望丰收的父母还经常看一些指导册和说明书,不断提高着农艺技术,黄瓜长得越来越好。不过那时的菜市场和物流不发达,瘦弱的父亲经常骑自行车带着几百斤的筐,到几十里外、甚至寿光市区的市场卖黄瓜。有时遇到上下坡,还会摔车把黄瓜磕坏一些,父亲难免心疼一阵子。后来父亲买了脚蹬三轮,才方便了许多。

种棚一两年就有了回报。记得那晚母亲在家数钱有一万了,又给父亲数了几遍,他们无比兴奋:“咱家也成万元户了!”那一刻父母辛勤的付出终于变成了丰收的喜悦。

种棚还给我和姐姐带来了很多快乐。上小学那会儿,我们放学后就往大棚跑,隔着棚膜使劲喊,叫父母来开门。还偷偷在棚膜上踩着竹竿跳,有时踩破了洞,却又不敢跟父母说。还喜欢听父母在棚里讲以前的事儿,那是书本上没有的。我们也会到棚里帮着干活,比谁落蔓快、谁摘的黄瓜大,算是一种劳动课吧。

1997年,村委号召在北边的农田里建棚,父母把原来的棚卖掉,建了第二个大棚。当时邻里和亲戚自发帮着一起铲墙、竖檩条、覆膜,非常热闹。棚里以种油黄瓜、茄子、彩椒居多。那时候到村收菜的商贩很多,而且现卖现结,后来父亲还买了汽油三轮,菜确实好卖了。不过活一点没少,拉放草帘、落蔓、摘叶……

印象很深的是,每年七月蔬菜“拔园”后,父母在棚里翻地撒粪,又热又臭,非常难受。刮风下雨时,他们就往大棚跑,装些土袋子压在薄膜上。遇到下雪天,父母就赶紧去除雪,用木耙推、用手扒,手指头经常被冻伤。有几次夜里没及时除雪,冻在了薄膜上,父母就想办法清除,尽快把草帘子拉起来,让菜见光。

随着经验的积累,父母种棚越来越有心得了,记忆中我家彩椒的产量和品相格外好。时常有邻居来问怎么施肥、打岔,热心的父母总是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父母的专业水准真的能当农艺师了。父亲还擅长琢磨小发明,记得他给每一垄菜地安了管道用来浇水,浇完一垄就堵上止水阀;他还把拴着绳子的滑轮吊在钢丝上,一拉绳子就能打开棚膜的风口,好多邻居听说后都来跟他“学艺”。

2014年,村北的大棚地承包期快到了,村委要收回。那时的父母快60岁了,我和姐姐提议别种了,可他们不愿闲着,又从村民手里买下第三个大棚。由于父母身体不如以前,棚里一直种彩椒,这样耗工夫少一些。这期间,我和姐姐各有小家,很少去大棚了。父母喜欢在棚里插种些西红柿、西瓜、油麦菜,等我们回家时让我们捎着。

记得不少亲戚、邻居劝父母,他们总是笑着说:“没种够,再种两年。”渐渐地,父母快七十岁了,早就过了退休的年纪。每念及此,我们就一阵心酸,觉得太亏欠父母。

33年的劳累,带给父母的是厚厚的老茧、银白的头发、伤病的身体。记得父亲的脚被檩条砸到,断了三根脚趾;母亲跟腱断裂,手术后几个月没法走路;父亲的眼睛长期受强光和尘土刺激,长了胬肉和白内障;母亲近几年长了血栓,还从棚上滑下来摔断了脊柱……可这都阻挡不了父母种棚的脚步,因为勤劳、坚强、乐观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他们虽然身体累,但心里很充实,有干头也有奔头。

33年的付出,换来了家境的改变。家里很早就有了电话、彩电。2001年,父母盖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家里也逐渐有了洗衣机、冰柜、空调、网络,生活品质越来越好。种棚还支撑着上学、购房和家里家外的各种开支。父母心里很知足也很感恩,他们知道要不是种棚,就不会摆脱贫穷、改变命运。

如今的老家,年轻的菜民们依旧大清早去棚里摘菜,为着美好的明天而忙碌。而老一代菜农的那份执着和热爱,还在寿光大地上传承着、激荡着。如今的生活,节奏快了,需求多了,而父母却依然纯朴,喜欢以往那种平淡简单、车马皆慢的日子。

“种棚”已成为我家的过去,但那永远是父母最自豪的事儿,也是父母最深沉的记忆。

——谨以此文,献给坚守种棚、热爱种棚33年的父母。(文/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郭文波)

责任编辑:赵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