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厦门海铁联运完成7.57万标箱 同比增长21.7%

“麻城至厦门港”海铁联运石材专列驶入常态化运行轨道。(资料图)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钦圣 通讯员 厦港宣) 来自湖北麻城的石材,依托便捷的海铁联运优势,乘坐铁路专列一路南下直达厦门港,随后无缝转接国际货轮,运往海外市场。

近日,这条石材出海的“黄金通道”更加顺畅,专列已经升级为“每周一班”的常态化班列。从首发到实现周班运营,仅过去9周,说明这项海铁联运业务得到市场高度认可,也从侧面说明厦门港的综合竞争力正在稳步提升。

据厦门港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厦门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完成7.57万标箱,同比增长21.7%。其中,湖北至厦门的海铁联运箱量为5475标箱,同比增长3.95倍。这正是厦门港积极拓展延伸货源腹地、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结出的丰硕成果。

当前,厦门港正以海铁联运为重要抓手,不断优化物流结构、降低供应链成本,高效连接内陆企业与全球市场,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澎湃的港口动能。

拓展腹地纵深延揽货源

打造各种特色线路

自东向西,由边向内。近几年,厦门港在巩固传统货源腹地的基础上,致力于依靠多式联运开辟新腹地,这是对全球港口发展大局的冷静思考。

作为国内新兴的石材集散地,湖北麻城的石材年供量达450万立方米。今年上半年,厦门港口管理局多次赴麻城深入了解当地物流需求,开辟新线路,借此进一步拓展中西部货源。

厦门百安达进出口公司负责人表示:“过去走陆运需多次中转,石材破损率高,如今铁路专列直达港口,不仅货损小,出口订单交付周期也缩短5天以上。”试运行期间,这条海铁联运石材专列,以7列专列、每列60标箱的稳定运量,印证了路线的可靠与价值。如今,各方全力推动专列升级为“每周一班”的常态化班列,让高效经济的出海通道真正延伸到企业“家门口”。

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打通专业市场的出海路。目前,厦门港已打造“麻城-厦门”石材出口、“南平-厦门”家具出口、“三明-厦门”化肥出口、“南昌-厦门”天天班列等特色线路。

上半年厦门港集装箱海铁联运

保持平稳增长

拓增量,提质量。今年上半年,厦门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完成7.57万标箱,同比增长21.7%。厦门港口管理局港航物流处处长江龙泗表示,这一稳健增长态势,源于厦门港持续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设施联通、联运畅通及服务效能上的持续精进。

在提高班列运输时效方面,厦门港加强与南昌铁路局集团合作,开通多个“图定班列”,大幅提升运输时效。如打造的“建瓯-厦门”直达货运专列,基本保持每周二列至三列、每列15组开行、16小时抵达的稳定运力。当前,该模式正向顺昌、松溪等地推广。

“在家门口就能还箱,不用拉到沿海港口去。”厦门百安达进出口公司负责人点赞说,在提升内陆用箱还箱便利性方面,厦门港持续推动铁路集装箱下水、协调延长集装箱免费堆存使用期,引导船公司利用铁路货场等增设内陆提还箱点。目前,全球二十大航商已有十多家在内陆设立还箱点,提升企业用箱便利性,降低成本。

厦门港还持续加大“散改集”力度,鼓励码头企业将粮食、煤炭、石油等大宗货物由原本散装运输转变为以集装箱物流运输。今年1月至6月,已累计完成1.5万标箱。

发布首个

针对多式联运的专项标准

当前,厦门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已经迈入高效便捷的“一单制”新阶段:今年上半年,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业务8352标箱,箱量同比增长27.6%。

多式联运“一单制”,即通过整合运输链条,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次结算”。近日,厦门市发布地方标准《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规范 集装箱海铁联运》(DB3502/T 193—2025),该标准弥补了厦门“一单制”地方标准的空白,对业务组织、管理制度、信息服务及服务流程进行了系统规定,为服务能力跃升和服务模式推广铺平了道路。

“在厦门港口管理局、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厦门市口岸办等相关部门的牵头组织下,我们充分引导港口、航运、贸易、铁路等相关方,积极参与多式联运建设,打造以通道为渠道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让货物在厦门港‘一分钟都不耽搁’。”江龙泗告诉记者,在具体政策实施方面,厦门港着力优化口岸通关环境,让海铁联运货物享有“一次报关、一次放行”“优先查验、优先放行”的通关便捷服务;及时兑现新一轮省、市两级海铁联运扶持政策的补贴资金,缓解企业垫资压力;在全港推行码头“三优先、一减免”专项服务(优先进场、优先提柜、优先配载,减免港务费),形成政策合力。

同时,厦门港强化与口岸、铁路、码头、船公司、货代等部门和单位、企业的沟通协调,融通港口、航运、贸易、物流、仓储各领域,推动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厦门港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后将以福建、江西为桥头堡,通过港口铁路优势互补,提升供应链运转效率和物流发展质量,共享共建串联“海丝”“陆丝”的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物流服务品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