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校长忙些啥?家访老师 聊学生也解心事

赵骎(左)对蔡老师进行家访

趁着暑假,杭城不少校长忙着对老师进行家访。

上周日,记者跟随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赵骎,旁观了校长家访老师,听听校长和老师聊些啥,揭开家访背后的用心。

家长有哪些顾虑?学生状态咋样?校长老师碰头 聊得最多的还是学生

“舒怡,我们到了!”门打开,老师单舒怡迎出来,“赵校!”她边说边和赵骎拥抱,接着把赵骎和副校长,也是单老师新学期的搭班老师王璐领进屋。

两位校长略显“拘谨”地坐下,三人聊起家常。单老师是一位二孩妈妈,“为了能好好和两位校长聊聊,我让孩子外婆带他们出去玩了。”“可惜了,还想和孩子们唠唠!”赵骎笑着从包里翻出笔记本,话题从两个孩子转移到单老师的三十多名学生身上。

单老师教英语,下学期要接手一个初三班,兼任年级组长。暑假过半,她已对全班学生进行了家访。

“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校长说着摊开笔记本。“今年中考分数线很高,孩子升学该走哪条路,分配生情况咋样,孩子裸考能达到怎样的水平……很多家长‘抓’着我问,明显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期盼非常高。”单老师打开话匣子,语气中夹杂着些许焦虑。

两位校长边记录边点头。王璐把视线移向单老师:“舒怡,咱们所有任课老师齐心协力,给孩子做一对一升学规划,针对‘填志愿的技巧’‘分配生如何录取’等家长不清楚的地方,我们一起理个方案发给他们。”赵骎接过话茬,“初三对孩子的身心都是考验,除了学习,孩子应该劳逸结合。暑假还有一个月,体育锻炼不能丢。”

说到锻炼,单老师提起班上一个胖胖的学生,“7月初我和他约定好:这个月体重不能再涨了,到时候单老师要带着秤来称的。”赵骎一听,乐了,“我已经瘦了5斤,你和他说,校长要和他PK,他肯定劲头更大!”话音未落,三人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家访简短、务实又温馨。临走时,同样教英语的赵骎,从笔记本下抽出德国森林学家彼得·渥雷本的《大自然的社交网络》,塞到单老师手里,扉页上写着“To 舒怡:Best Wishes(最美好的祝愿)”。

“照顾好孩子,照顾好身体!”赵骎说完,向下一位老师家“进发”。

校长来家访,老师欢迎吗?氛围更轻松 能聊更多心里话

半小时车程后,赵骎和“接棒”王璐的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沈慧岚,敲开了老师蔡明子的家门。

由于刚来学校工作,没和校长深聊过,蔡老师开始略显紧张,但一番交谈后就渐渐“放开”了。

跟随校长家访前,记者曾预设过一个问题:“校长来家访,老师欢迎吗?”蔡老师爽朗地回应记者:“家是我的主场,校长能通过我的生活更了解我,比如我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可能会觉得我的工作风格也是如此。”

“蔡老师家里有很多乐器,一看就特别有生活情趣;单老师有两个孩子,但家里被她收拾得干净整洁,这和她平时执行力强的形象是很吻合的。”赵骎表示,家访让她感受到老师的另一面。

为啥要对老师进行家访?不久前,上城区教育局发文,将建立“校级干部走访教师”机制,让校长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为此,不少学校的校长“兵分多路”展开家访。

“在学校,我们和老师的界限较清晰,喊老师来办公室聊天,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我们班出事了?在家氛围更轻松,能聊更多心里话,老师说的很多班级故事,我也是第一次听。”赵骎觉得这样的家访挺有必要,“校长、老师、食堂阿姨……都是学校一分子,互相了解沟通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学生。”

赵骎告诉记者,第一次对老师进行家访,自己也挺紧张,做了不少准备,不仅挑了一些书当礼物,还专门带了小册子,记录老师的需求和建议。

临走前,赵骎照例送给蔡老师一本《首要教学原理》,蔡老师转身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递到赵骎手里,“这是您写的,能不能帮我签个名?”

“真是意外惊喜!”赵骎边签名边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