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慧慧 通讯员 李成修 侯瑞 烟台报道
在烟台毓璜顶医院血液内一科的病房里,76岁的孙先生(化姓)终于卸下了压在心头三年的重担,困扰他多年的头晕、皮肤异常等症状逐渐缓解。这份转机源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医学突破——血液内一科仅用5天时间,就确诊了TEMPI综合征,而国际上对这一罕见病的诊断中位时间是10年。这场“闪电战”的背后,是医生团队对异常信号的敏锐捕捉,更是烟台毓璜顶医院血液内一科希望“罕见被看见”的生动实践。
马俊杰(中)团队讨论患者病情
抽丝剥茧明确病情,5天锁定罕见病种
孙先生已经持续头晕三年有余,但并没有引起重视。“这次他是因为腹泻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血红蛋白高达206g/L,比正常值超出将近一倍,以为孙先生可能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才转诊到我们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血液内一科主任马俊杰说。
住院时王艳、董平医生接诊了孙先生,查体发现前胸及后背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这一发现让医疗团队陷入了深思。“毛细血管扩张的表现,这在‘真红’患者身上很少见。”马俊杰说,多年的临床经验让他及团队警觉:会不会是TEMPI综合征?文献中见过的TEMPI综合征同时有这两种特征。
是“真红”还是TEMPI综合征?血液内一科医生李楠楠、王艳、董平一方面查文献寻找TEMPI综合征核心特征;另一方面为患者进行了“真红”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结果及骨髓病理结果排除了‘真红’,我们同时完善TEMPI综合征相关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EPO浓度升高、肾周有渗出及肺内分流,最终确定这就是TEMPI综合征。”马俊杰说。
马俊杰(右二)团队在讨论治疗方案
摸索方案初见成效,诊疗增添“中国经验”
据相关文献记载,截至到2024年9月,全球已记录TEMPI综合征病例仅44例,因症状隐蔽、与其他血液病相似度高,平均确诊周期长达10年。“很多患者在漫长的误诊中错过治疗,就这一点来说,孙先生是幸运的。”马俊杰感慨道。
确诊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战在于治疗。面对这一罕见病,别说是统一的治疗指南,就是相关治疗的案例都寥寥无几。“为了确定治疗方案,我们把所有个案都调了出来,看看哪些治疗效果好,摸索着为孙先生制定治疗方案。”马俊杰说,最终团队为孙先生进行了抗浆细胞靶向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孙先生的血红蛋白降至160g/L,头晕症状明显减轻,皮肤表面的红色纹路也淡了很多。”马俊杰介绍,虽然是探索性治疗,但精准锁定疾病让他们少走了许多弯路,团队也会根据病情进展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为全球罕见病诊疗添一份“中国经验”。
马俊杰(右一)团队在查房
卓越团队勤学笃行,希望罕见能被看见
“在确诊TEMPI综合征的关键期,我们科的年轻医生特别敬业,不仅及时、敏锐地发现了患者的细微症状,还熟练地运用各种工具快速查阅,加速了诊断进程。”马俊杰说,这背后离不开团队日复一日的坚持学习。
马俊杰介绍,多年来,科室一直保持着“每天小学习,每周三大讲座”的习惯,坚持分享最新的医学文献、临床案例,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血液疾病领域,诊疗技术的革新可谓日新月异,只有保持终身学习态度,持续拓宽知识边界,才能将前沿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才能更好地、尽早地识别一些罕见病。”马俊杰说。
对于公众,马俊杰特别提醒,TEMPI综合征虽然罕见,但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如果体检时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持续偏高,同时伴有皮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一定要高度警惕,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可能会改变疾病的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