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时代号召,着力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7月5日至7月25日,国学经典“邮递员”实践团队面向新疆喀什地区群众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开展“三下乡”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以“语通乡音、声传红韵、传承经典”为宗旨,围绕推普核心任务,秉持“边教边研、以研促教”的工作思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调研实现“线上夯基、线下深化”,切实提升当地群众普通话应用能力。团队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采用“沉浸式叙事”和“多维互动”方式设计特色活动,强化红色故事的感染力,深化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和传播;同时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将经典诵读、传统艺术体验等多元内容融入语言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红色文化 传统文化”双轮驱动的文化传承体系。
“语”通四方促发展 “声”传华夏助推普
“推普先需知底数,教学方能靶向发力。”团队以多渠道了解当地推普现状为目标,针对老年、中年与青年群体,精心设计访谈提纲与调研问卷,实地走访深入考察语言使用场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一方面深入实地走访,覆盖2所乡镇中学及其学生家庭,观察记录不同场景下的语言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线上访谈、征集方言使用样本,采集有效问卷1170余份,广泛采集各年龄段、各职业群体的语言习惯和推普需求,确保调研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图为团队成员线下走访。王晨 供图
团队将线上直播授课、录播巩固与线下诵读比赛、书法研习等活动有机结合,构建“线上夯基、线下深化”联动机制,突破时空限制。线上直播授课时,学生们积极主动举手跟读绕口令;录播课程中,学生反复练习以纠正平翘舌发音;线下诵读比赛里,学生虽略显紧张仍坚持练习,表达渐趋流畅;书法研习活动中,学生执笔书写“人”字,体会“字正腔圆”的文化意蕴。团队富有趣味性与实效性的“经典浸润 实践体验 线上延伸”三位一体推普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化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图为团队成员线下普通话授课。王晨 供图
“红”脉绵延承基因 “志”承万代继荣光
队员化身“红色精神引路人”,创新红色教育方式,以生动形式连接历史与现实。课前,团队通过红色文化主题调研问卷,了解学生对“小萝卜头”等先烈的认知程度,以及对“狱中学习”“传递情报”等具体事迹的兴趣方向。课堂教学中,队员基于前期调研数据,精准把握学生对“小萝卜头”等先烈事迹的认知盲点和兴趣焦点。课堂上,队员采用“三位一体”教学法:角色朗读传递先烈心声、史料研读还原历史现场、情景模拟重现经典场景,让革命信仰在沉浸式体验中薪火相传。
图为红色文化课堂。刘思宇 供图
互动环节采用“多维互动”模式展开。基于前期调研所发现的学生在红色文化认知方面存在的短板以及所展现出的兴趣方向,队员精心策划并设计“心灵对话工作坊”“革命精神传承接龙”等特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代入,深入体验历史情境;通过观点碰撞,激发思维活力;通过集体共创,凝聚智慧力量,在游戏中实现对红色文化认知的深化。课后,通过二次调研精准评估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提升效果,同时广泛收集学生针对活动形式、内容深度等方面的改进建议,为后续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有力依据。
“文”脉悠长传薪火 “艺”韵千秋续华章
团队聚焦“文脉永续”,打造多元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创新教学形式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队员带领学生赏析《燕歌行》《出塞》的雄浑意境,解读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选取《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经典语句,探讨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开设软笔书法与剪纸特色课,引导大家在笔墨挥洒与剪刀游走中体会传统技艺的妙趣。学生们积极交流诗词感悟、经典理解与技艺心得,沉浸在文化浸润与实践体验中,现场互动氛围热烈。一位队员感慨道:“看到大家专注创作、热情讨论的样子,我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这样的活动能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线上国学课堂。贾荟茹 供图
推普声传天山下,文脉厚植西域情。聊城大学国学经典“邮递员”团队立足语言赋能新疆发展与红色文化传承,通过“精准调研 特色实践”深度融合,取得扎实成效。调研显示,45%受访者虽能进行日常普通话交流,但存在明显发音偏差;20%群体对红色故事了解较为有限。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团队精准开展推普与文化传承工作。团队于线下进行“普通话训练”“红色故事会”等活动,线上持续开展“云推普”系列课程,依托“1对1”语音矫正、情景对话实训等趣味教学,显著提升学员的语言应用能力。截至目前,本次“三下乡”活动,团队服务人群数量已超600余人次,服务总时长已突破1500小时,通过语言为媒、文化铸魂,切实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与喀什英吉沙县实验中学学生合影。王晨 供图
未来,团队将紧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部署,立足边疆地区实际需求,持续深化普通话推广与民族文化传播实践。通过优化分众化教学体系、创新“双语 数字”融合模式,以专业赋能和青春实践助力边疆青少年语言能力提升,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与力量。(通讯员:贾荟茹 王智阳)
责任编辑:张子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