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耀征程|预防家长群诈骗 :除了警惕 更需制度性“防火墙”

家长群本是家校沟通的便捷桥梁,如今却成了诈骗分子觊觎的“狩猎场”。从冒充老师发布虚假缴费通知,到伪造身份诱导家长转账,各类骗局层出不穷。每当案发后,舆论往往聚焦于 “家长需提高警惕”,但个体的警觉性如同易碎的玻璃,难以抵御诈骗手段的持续翻新。要根治这一乱象,必须跳出头痛医头的惯性思维,构建多维度的制度性“防火墙”。

技术赋能是筑牢防线的基础工程。当前家长群普遍依赖普通社交软件,缺乏身份核验和权限管理的专属功能,这给了骗子可乘之机。诈骗案中,骗子仅通过修改头像和昵称便冒充班主任得逞,暴露出技术层面的致命漏洞。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联合科技企业开发家校沟通专用平台,强制实行双通道身份认证:教师需通过学校官网后台实名绑定,家长则关联学生学籍信息,且群内关键操作(如发布缴费通知)需经学校行政系统二次核验。技术屏障的作用,在于将人为失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

管理规范是堵住漏洞的核心环节。某调查显示,超过60%的家长群从未公示过官方缴费渠道,这为骗子发布虚假信息提供了便利。学校需建立“家长群管理责任制”,明确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定期清理无关人员,对涉及金钱交易的信息实行“三重核对”制度—群内预告、班级公告栏张贴、学校公众号同步。教育主管部门应统一制定《家校沟通平台管理规范》,严禁在群内发布非教学类付费信息,要求所有收费项目必须通过学校对公账户进行。

协同治理是巩固防线的关键支撑。家长群诈骗并非单一领域问题,需要学校、平台、监管部门形成合力。社交平台应履行主体责任,对以“家长群”“班级群”命名的群组加强审核,设置 “一键举报诈骗”入口,并与公安系统共享可疑账号信息。公安机关可联合教育部门建立“诈骗案例共享库”,定期向学校推送最新作案手法,开展针对性反诈培训。社区也应发挥作用,通过家长会、宣传栏等形式普及“官方渠道优先核实”的原则。当各方力量在制度框架下有序联动,便能织就一张覆盖事前预防、事中拦截、事后追责的防护网。

个体的警惕性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而制度性防线才是照亮安全之路的灯塔。让家长群回归沟通本质,既需要每个人睁大眼睛,更需要用制度的钢筋水泥,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墙。(文/刘乾)

责任编辑:崔永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