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东西。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他32岁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57岁又摘得茅盾文学奖;他先后做过中学教师、报社记者、大学老师;他有一个特别的笔名……他就是广西作家东西——一个与南京有着特别渊源的作家。日前,在前来参加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之际,东西接受了记者的专访,畅谈人生“回响”。
曾是桂西北一名放牛娃
细观东西写作从农村到城市的跨度,其人生经历也大抵如此。两相重叠,耐人寻味。
“我是干过农活、放过牛的。”东西介绍说,他从小出生在乡村,这让他多了很多特别的人生体验,“我跟大自然是水乳交融,饿的时候我会到山上去采野果吃,冷天没鞋穿的时候,我还赤脚走在泥地,有种透心的冷。我在炎热夏季参加劳动,被大雨淋湿浇透了以后,让太阳把衣服晒干,然后再去劳动,那种蒸腾起来的气息,现在我都回忆得起来。”
特殊的人生经历,极大丰富了东西对生活的感受。及至后来,他做了老师,又做了报社记者编辑,最后成为大学教师,这些深入骨髓的人生体验,被他以一支魔幻之笔表现了出来,以文学的力量去唤醒一颗颗心灵。
每每夜深人静,东西总会想起那个桂西北的乡村,那段经历对其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帮助。“现在一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他要描写大地的时候,一定没有我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东西说,那种感受带着他再次回到曾经的现场,而他心里甚至会再次浮起那种太阳下大地蒸腾热浪的感觉。
“迁徙”中诞生里程碑作品
“因为在身体上、精神上有过困难,所以通过写作可以寻求答案,也可以安慰自己的心理。”东西先后创作出《没有语言的生活》《目光愈拉愈长》等一系列作品,因为文学,广西那个叫“天峨”的地方,打上了深深的“东西”烙印。
在东西看来,只要生活在一个区间,其潜意识里肯定会受这个地方的文化影响:广西民间文化极其丰富,一部《刘三姐》不但唱响了广西山歌,也让东西从小就耳濡目染,深深被其中美丽的歌词所吸引;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滋养了其人格的形成;而南方潮热的天气,也促使他习惯天马行空,能在创作上葆有丰富的想象力。“写作就需要那种像植物一样疯狂生长的想象力。”东西说。
从位于桂西北的家乡,到慢慢进入南宁这样的城市,东西向读者呈现出一个“迁徙”的写作状态。这也是他很喜欢的一种“在路上”的感觉。20世纪90年代,他与毕飞宇、李洱、韩东、邱华栋、徐小斌、艾伟等,一道被命名为“新生代作家”。这批作家的创作在表达现实关切之外,一直注重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
2023年,东西凭借长篇小说《回响》获得茅盾文学奖。作品既有侦探和推理,同时也富有文学性,场景描写充满了诗意。它不但展现了东西飞扬的想象力,也成为他在创作中不断寻求突破的又一里程碑。
在阅读中看见不同的风景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生长的土壤,更离不开他内心强大的驱动力。在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讲中,东西谈到,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风物相近,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也多有相似之处,彼此一旦重视阅读,就很容易产生共鸣。“远亲不如近邻,而对邻居的阅读尤其重要。”其指向正是阅读,可以通过阅读改变我们对彼此的认知。
东西同样受益于阅读。随着改革开放,他得以阅读了大量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每一本书就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另外的风景,看到不同的人生,也看到了文学的变革。”这种文学上的变革,正是今天不断被提及的“创新”。
其实,东西等虽然都被命名为“新生代作家”,但大家却各有所长。比如,他和南京作家毕飞宇都是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人生的诸多重合,让他们在互相阅读中一起成长,也因此成就了他们在创作上臻于成熟。而今天,他们均以鲜明的辨识度成为文坛中坚力量。
获得茅奖之后,东西在创作上放慢了脚步,他把大量时间拿去思考和阅读,去体验、去经历,甚至以创作短篇小说来保持一定的手感。“年轻时,我们也渴望快速成长,但是不能那么急,还是要慢慢磨炼自己的作品。”东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