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你所在的地方天气还好吗?如果气温过高,不如来遵义的桐梓县、习水县、赤水市游玩。这三个地方夏季平均气温18到25℃,且各有特色的旅居形式,为旅客提供了贵州夏日旅居的丰富选择。
桐梓县:把日子过成“熟人社区”
在桐梓九坝镇的清晨,重庆口音的叫卖声与本地农户的吆喝交织成独特的集市序曲。这个常住人口仅2万的小镇,每年夏天会涌入11万旅居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在这里住满两三个月,把出租屋变成临时的家。
2216家民宿客栈组成的“避暑矩阵”里,80%的房间挂着“长租客”的牌子。来自重庆的王阿姨已经连续3年在九坝旅居,她的日常轨迹清晨去菜园摘房东种的青椒,午后和老姐妹们在社区跳广场舞,傍晚到镇上的平价超市抢购新鲜猪肉。王阿姨道出了桐梓旅居的精髓——来到这里是把生活平移到凉爽的地方。
当地6家房企打造的旅居社区里,棋牌室、医务室、老年大学一应俱全。这种“社区化旅居”模式,让25万年度避暑客中,超七成成为“回头客”,他们带着同乡、同事形成“圈层迁徙”,把桐梓变成了川渝人的“夏日第二故乡”。
赤水市:让脚步追着风景跑
在赤水的旅居生活中,清晨在佛光岩看丹霞云海,午后到四洞沟踩水纳凉,傍晚钻进竹海听风吟,这样的“暴走式度假”是赤水116.7万避暑客的常态。
178家民宿像珍珠般散落在景区周边。丙安古镇的吊脚楼民宿推窗就是赤水河,竹荪炖的土鸡汤是这里的特色菜;竹海深处的木屋客栈藏在楠竹海里。在这里住民宿不是为了歇脚,而是把家安在风景里。
当地多家机构推出的“非遗体验套餐”很受欢迎,游客可以跟着竹编艺人学编竹篮,或是在酿酒坊里参与古法造酒。46.6%的游客增长率背后,是年轻人对“沉浸式自然体验”的追捧——他们在丹霞步道上漫步,把这里的每一天都过成户外探险。
习水县:让时光在红与绿之间切换
习水土城古镇的石板路上,穿红军军装的研学团队与吃冰粉的游客擦肩而过。这里的旅居节奏像支二重奏,红色文化的厚重与绿色生态的灵动相互交织。
1017家民宿中,三成藏在古镇街巷里。四渡赤水纪念馆旁的客栈,老板会给住客讲当年红军渡河的故事;仙源镇的山间民宿,推开窗就是22℃的凉风与梯田。
习水的旅居妙在平衡:既可以在土城古镇的夜市上啃着习水豆腐皮火锅,也能去飞鸽子森林公园徒步吸氧;既能在红色课堂里上思政课,也能在农户的果园里摘八月炸。这种“红绿融合”的体验,让131.18万避暑客中,亲子家庭占比超过四成。
从桐梓的“熟人社会”到赤水的“风景追逐”,再到习水的“红绿交织”,遵义的三个县域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夏日旅居的真谛——清凉是底色,而如何在清凉里安放生活,才是旅居的终极答案。
(图片由AI生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亚兰 徐小迪
编辑 刘思博
二审 李劼
三审 陈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