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三院:一个起身,一串号码,85岁患者家属的“安心”处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蕊 通讯员 陈晨

近日,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到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信中,一位85岁高龄患者的家属用朴素的笔触,记录下与三院医生交往的温暖点滴——那些看似微小的“多做一点点”,却如春风化雨,让焦灼的求医之路浸润了温度。

老人是三院神经内科的“老朋友了”。以往住院,当老人病情复杂、家属忧心如焚时,神经内科主任闫婷主动递上自己的私人电话号码:“有事随时找我,别担心。”这串号码从此成为家属心中的“定心丸”。无论是深夜突发状况,还是用药细节的疑虑,闫婷的声音总在电话那端及时响起,清晰解释治疗方案,将专业判断化作通俗言语,抚平家属眉间深锁的焦虑。家属直言,“她不但没有丝毫烦意,而且耐心解答了我们问的问题,她的话使我们的情绪稳定了下来”。

更让家属印象深刻的是诊室中的一幕。当家属带着满腹疑问走进办公室时,正在伏案工作的当值医生立即推开椅子,始终站立着,目光平视,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这一“站起来”的姿态虽简单,却无声传递了医者对患者家属的平等尊重与全神贯注的关怀。家属在信中动情地写道:“这个举动,使我们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从留下号码到起身相迎,正是这朴素的“多做一点点”——主动延伸的服务时间、将心比心的沟通姿态、自然而然的尊重之举,织就了超越技术本身的医疗温度。当冷冰冰的诊疗流程被注入人情暖意,医患之间便架起了一座以信任为基石的桥梁,共同铸就了有尊严、有关怀的医疗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