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王润兴和大新昌为海丰茶室具结(担保) 记者 宋赟 摄
记者昨日获悉,海丰西餐社创始人朱松林之子朱锦炎先生于16日凌晨去世,享年91岁。其家人已定于本周六在杭州殡仪馆举办追悼会。
作为一代杭州人西餐启蒙的海丰西餐社,此前一直盛传由广东省海丰县商人出资创建。2023年,海丰西餐社在西湖边重开,再度被讹传,年近90岁的朱锦炎先生忍不住出面纠正了这段历史,“海丰西餐社的前身,叫作海丰茶室,由我父亲朱松林一手创办,我们不是广东人,是滴滴刮刮(正宗)的杭州人”。
在杭州的城市档案中心也留存着一份民国时期的杭州市茶馆申请书,馆主/经理人栏名字填写的正是“朱松林”,而茶馆牌号为“海豐(丰)”,申请书的附件里,还有当时王润兴和大新昌两家商号为其具结(担保)。
朱锦炎1934年出生在杭州,抗战爆发后曾跟随母亲、姐姐、姐夫逃难至昆明。抗战胜利后,看见父亲在报社登的寻人启事后,又随家人回到杭州。此时,其父朱松林已成功在杭州开出了海丰茶室,并有了名气,出入的都是现在说的“白领”,“银行职员、邮电职员……开飞机的航空员这些”。
朱锦炎回杭州后就一直住在海丰二楼,一直住到一九五几年去上海读书。据朱锦炎生前回忆:“1947年回到杭州,我插班进了大塔儿巷里的正则小学,读了两年。到1949年,我考进杭州蕙兰中学,就是杭二中的前身。之后读到1953年,保送到了杭州土木工程学校学造房子,我妈听朋友说,我学这个技术,今后是可以开营造厂,可以做老板的,想想也蛮好的就去读了。而且这个学校读书,一分钱不花,吃饭、看病、书本全包。读了一年之后,这所学校和另一所学校合并成了直属于中央的上海建材工业学校(后于1996年并入同济大学),我就离开了杭州去了上海。”
朱锦炎也一直珍藏着自己的大学毕业证书,上书:“学生朱锦炎系浙江省杭州市人,现年二十岁,在本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三年级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证书落款是建筑工程部上海建材工业学校校长。建筑,也是朱锦炎从事了大半辈子的职业。
2023年,89岁的朱锦炎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能一笔一画地清晰手绘出他记忆中的海丰,“门面朝东,墙面采用的是当年流行的奶油色拉毛水泥工艺,中间是凸出墙面的海丰茶室招牌,茶室后面其实还跟着两个小字——‘松记’,‘松’就是我老爸名字中的一个字。门口有一面很大的玻璃,几乎落地,客人坐在里面就能看到外面的街景”。
朱锦炎也见证了海丰的几度易主和潮起潮落。
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进行重大改革,海丰茶室后来就变成了公私合营。1966年的改名潮中,海丰一度更名为光明甜品店,但1979年又改回了海丰这个名字,由杭州饮服公司管理。2023年12月29日,海丰西餐社在西湖边重新开业时,朱锦炎还亲手写下贺词:“敬祝海丰西餐社湖滨店隆重开业……海丰重新开业唤起了千万粉丝的强烈回忆,司考、哈斗、香蕉船、淇淋果露、赤豆汤都曾是杭州人的青春回忆和爱情见证……得人心得天下,得杭州的消费者,海丰会走得更远更好更兴旺。我们衷心祝贺海丰走向城市发展的光明大道,一定会越办越好。此礼。89老翁之贺。”
因为从小在海丰长大,朱锦炎90岁时,还常常自己做三明治、面包、罗宋汤来吃,也曾和记者感叹,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现在的西点,花里胡哨的,光包装袋就价值不菲,羊毛都是出在羊身上的,“我这辈子最有成就感的是,没有买过一次奢侈品。全都是普通品牌,现在还更经济,淘宝、拼多多上买合适经济实惠的东西,从不让西方品牌赚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