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满天星光!这个支教团在望谟的二十余载青春接力

2024年夏天,12名江西师范大学毕业生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启程前往望谟县任教,立志做“大风刮不走的老师”。

江西师范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合影。

“走,去贵州支教!”感召他们的,正是志愿者前辈们的理想信念。21世纪初,为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5名江西师范大学毕业生毅然踏上西行的列车,几经辗转,来到望谟任教,用知识的火种点亮了山区孩子的梦想。

20余年过去,这场教育接续从未停止,队伍越发壮大。越来越多青年参与到这场意义非凡的接力中。

清晨,在学校楼顶俯瞰望谟县城,云雾缭绕。江西师范大学支教队长李艺知道,经过一年的时光,她已经和这座山乡小城紧密相连。

江西师范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合影。

一年前,李艺和其他11名成员一道,从1000公里之外的江西来到这里,开启了自己的支教生活。

从校园到另一个校园,李艺从学生到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队长,身份意味着成长,对她来说,新鲜又忐忑。

2024年8月,李艺和队员们拖着行李箱走进望谟县三中时,她大吃一惊。

江西师范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合影。

“我特别想知道在这次长达一年的支教里,印象中偏远的地方有哪些困难等着我,我做足了心理准备。”

当李艺带领支教队到达服务地学校后,发现教学楼规划有序,每个班都有“班班通”电子系统及设备,操场干净整洁,甚至还有教师的健身房。

李艺的第一反应是:“学校条件真不错!”

向学生分享支教团23年来奔赴望谟县的故事。

地理老师李艺,在她看来,大山成了当地人思想的阻碍:“有些村子离县城很远,太多时间花费在出行路上;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们的传统观念认为,上完初中,义务教育结束了,就跟父辈一样外出打工。”

支教团开展航天科普活动。

山风里翻阅的作业本,藏着飞向云端的诗,蕴含着奋力破土的蓬勃生命力。

一次次家访,支教团深入到望谟县偏远的村子。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下,真正体会到何为“山的那边还是山”。

支教团开展航天科普活动。

走进村里,他们试图用普通话交流,碰到的布依族老人茫然地摇头微笑。想买瓶水解渴,却被告知村里没有小卖部,村民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从不定时到村里的卖货郎那里买。

眼前的一幕更加坚定了支教团成员的信念:“我们的课堂,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成为一束光,照亮他们认知的边界,让他们看到山外的世界。”

支教团开展航天科普活动。

在2024年12月,曾诚在参加黔西南州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期间结识了一位音乐老师,十几年前,这位老师还是一个懵懂的女孩,音乐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直到一天,一位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支教老师带来了学校唯一一把乐器,为她打开了音乐之门。她因此努力考上音乐专业,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任教,和当年启蒙她的老师一样,用音乐点亮更多乡村孩子们的梦想。

支教团开展“跨越山海的书信”活动。

从武术抱拳礼的谦逊,到马步、踢腿等基本功,邓如懿手把手带着孩子们走进武术的世界,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勇敢、坚毅的种子。

从七彩假期的欢声笑语,到英语课堂上的思维碰撞;从航天科普的仰望星空,到普通话推广中的语言桥梁……这段支教经历让李亚男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与责任的分量。

支教团开展航天科普活动。

一年时间,温温软软的曾妙怡变成了一个向学生索要听写本、默写本、作文本的“狠人”,在她日日“听说读写”的特训下,孩子们习惯了吃过晚饭,就回到教室开始抄写生字词的日子。

“老师,你还会来吗?”“你什么时候再来给我们上课?”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闫顺平一愣:曾经电视里那些支教故事里的场景,此刻却真真切切的发生在自己身上。

对于很多支教团成员来说,望谟的经历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回忆。

与孩子们一起度过快乐的“七彩假期”。

在望谟,刘菁雅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生日。今年6月8日,晚自习第三节课后,她走到班门口时发现班门紧闭、一片漆黑,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却是全体学生摇摆着气球祝她生日快乐的场景,突如其来的惊喜与感动让她措手不及。

杜泽宇将在部队服役期间铭记于心的战斗宣言,化作了自己的支教誓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与孩子们一起度过快乐的“七彩假期”。

张雅茹没法忘记,在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天,那个从“七彩假期”第一课便从未缺席的小女孩,走过来勾着她的衣角,送出自己亲手做的小礼物,“老师,你们要走了吗?拿着我的礼物,就不能忘记我。”

在这里,唐晨鑫遇见了悉心关照的领导、亲如家人的同仁、并肩同行的队友,更在三尺讲台与山野阡陌间,遇见了不断成长的自己。

支教团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与唐晨鑫一样,最让彭子洵温暖的,是一同支教的队友们:队长李艺温柔又有担当,责任感与能力兼备;曾诚和闫顺平做事稳重可靠,总能让人放心;温家钰与李亚男活泼开朗,生命力满满。他们像家人一样团结互助,一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支教团发放爱心物资。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常说的一句话。“没去支教前,我觉得这句话是空洞的,支教回来后,这句话是我对支教感受的真切回答。”李艺至今还记得,学生们参与“中国飞天梦”大课堂时好奇的眼神、上推广普通话课时的专注神情、拿到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脐橙时脸上的纯真笑容……

支教团开展“跨越山海的书信”活动。

漫漫征途,莽莽群山,见证着青春与热血。火车呼啸着驶过山川河流,载着年年不同的青涩面孔,迎来送往满怀豪情的壮志青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晓丹 晏惠轩

编辑 孙蕙

二审 张齐

三审 孙晓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