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暑假“沉迷电子设备” 怎么管?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实习生 郭嘉宜)暑假来临,对于电子设备的使用,偶尔会引发亲子之间的“火花”—— 这场围绕屏幕的拉锯战,让不少家庭倍感困扰。家长和孩子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何差异?有没有切实可行的破解之道?从少儿心理角度分析,“沉迷电子设备”的背后又反映了哪些精神需求?本期“968820群聊”,我们就请家长、孩子和教育专家一起来聊一聊。

家长说

堵不如疏 共制规则自律“触网”

家长范女士:天生自律的“完美小孩”不存在。我认为,孩子假期的安排,家长虽应主动掌控,但不要一味“加塞”。

对此,我的方法是设置不同的“监管级别”:“一级监管”是每天检查、跟进,比如写作业、阅读、练琴,培养良好的习惯,其中手机上网就属于这个级别;“二级监管”是每周查看、及时纠正,着重于对大方向的把控;“三级监管”则是基本不管,比如孩子的折纸、做视频等个人爱好,虽然有用到电子产品,但以多交流、不插手为主要管理方式。

家长杨先生:对于玩游戏这种容易引起亲子争端的话题,我们一家人很早就开诚布公地开过“家庭会议”,认为堵不如疏,并共同制定时间规则和娱乐界限。如果违背了规定,就会受到批评,让自律“触网”成为习惯。

孩子说

读和听也可获得充实的知识

初一学生蓝昕:在我们班里,许多同学课外时间的第一选择都是玩手机、刷视频,有的还会暗暗“较量”他们的上网时间和游戏成果,分享他们如何逃脱家长“监视”的方法。在暑假,有的同学也会通过网络平台联系,或用iPad看学习视频。

对我来说,刷手机视频、玩游戏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不是我的第一选择。在我还很小时,父母就给我一个小随身听,让我通过“磨耳朵”的方式,“听”了很多知识,还能边听边想象;从小学开始,我和父母会一起每天阅读半小时,周末会去图书馆借一大包书回家看。因此,读、听的方式都可以让我在玩中获得知识,让我的假期十分充实,不一定要通过玩手机游戏或看视频。

专家说

避免亲子对抗 寻找“替代满足”

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主任赖丹凤:作为人类智慧和科技的结晶,电子产品能提供即时反馈、新奇感和成就感,对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这不是孩子自制力差的表现,但使用时间和时机的自控力尤为重要,这个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孩子学会与之健康共处。对此,我有以下四点建议:

不应“妖魔化”。电子产品是未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把它们“妖魔化”。与其简单地禁止,不如从小培养孩子对网络的识别能力、操作能力、免疫力以及最重要的自控力。暑假,是训练孩子与电子产品健康相处的实践期。

不要一味对抗。家长应从人性角度去理解孩子对电子产品的喜爱,和孩子站在同一“阵营”,避免陷入对抗。一旦过度禁止或对抗,很容易把孩子推向电子产品的“阵营”,结果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

不过度干涉。想要改变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现状,就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减少对孩子的过度操控。家长越是干涉,孩子可能越容易沉迷。当孩子一时做不到自控时,也不要过度责怪他们。毕竟,改变不是让孩子彻底不玩电子产品,而是帮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规划自己的生活,把电子产品融入生活而非被其主宰。

寻找真实的“替代满足”。当孩子在真实世界获得价值感,对“虚拟成就”的依赖就会减少。以此为切入口,家长可尝试一些更健康的方式:比如,改变家居布置,安排些意想不到的小活动、小惊喜,或者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如学习、社交、家务、运动上的进步,或照顾动植物、做志愿者等,以及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选择权。当孩子感受到生活本身的趣味,就不再只依赖游戏带来新鲜刺激。此外,家长还需提供高质量陪伴——通过亲子共读、一起运动,或安静地陪在旁边,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重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