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魅力、思政张力、信仰动力:聚焦三个维度,讲好理工科高校美育课程——以《歌声飘过一百年》美育课程为例 扫码阅读手机版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指出,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理工科高校美育教师,在美育教学一线中深感美育对学生成长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笔者以《歌声飘过一百年》美育音乐课程设计方案为例,从艺术魅力、思政张力、信仰动力三个维度探讨理工科高校美育课程的意义与实践路径。

一、艺术魅力:唤醒审美感知

美育教育的核心是艺术,它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感知,让学生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美、理解美、追寻美、创造美。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理工科学生常专注于专业知识学习,对艺术的接触相对较少。因此,美育教育当务之急便是帮学生打开感知艺术的大门,引导学生鉴赏美、感悟美。《歌声飘过一百年》的课程设置中,既包含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革命歌曲,又有悠扬婉转扣人心弦的抒情曲目。通过多样的曲目风格带领学生通过品味建党百年四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开启内心深处对美的感知。例如:在鉴赏《义勇军进行曲》作品时,同学们不仅被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所震撼,更从歌词和旋律中感受到爱国热情和抗争精神。在通过专业分析节奏的力量美、旋律的起伏美、乐器的配器美,让学生能够深度感知美,进而提升审美素养,逐渐培养起对艺术的敏感度和鉴赏力。

此外,在美育课程实践环节还应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开展活动,如音乐会、红歌赛、舞蹈、音乐剧等,让学生在欣赏和参与中体悟艺术魅力。美育课程在理工科高校中所散发的艺术魅力,能够打破学生对艺术的陌生感,美育教育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它是接地气的,它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为他们改造世界赋予美的力量。

二、思政张力:厚植家国情怀

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美育教育在理工科高校中所蕴含着独特的思政张力,能够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厚植家国情怀。课程以时间为线索,将百年中国的发展历程通过歌曲的艺术形式呈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带领学生感受到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学生体会到建设祖国的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音乐作品中,学生感受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当学生唱起《春天的故事》,那熟悉的旋律仿佛带着他们回到了那个充满希望与变革的时代,深刻理解到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深远意义。

通过美育教育,让学生们在艺术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礼,这种教育方式不是理论上的大水漫灌,而是通过艺术的浸润让思政内容深入人心,让学生在欣赏和演唱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党、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让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让他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信仰动力:激发创新创造

在理工科高校,创新是推动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美育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培育家国情怀的同时,为学生注入信仰动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创新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驱力。

在《歌声飘过一百年》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诠释、演绎音乐作品,对音乐的表演即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分析作品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时,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在课程实践环节,学生结合所学及AI音乐创作工具尝试进行音乐创作或改编,将自己对生活、对时代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这种再创作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美育所培养的审美能力能够帮助理工科学生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科研攻关中,审美素养能够让他们发现科学之美,从美的角度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在设计中,具备良好审美能力的学生能够设计出更富美感和实用性的产品;在科研中,他们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发现规律,以更具创意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美育课程迸发出的信仰动力让学生坚信自己具有创新创造的能力,能够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不断突破自我,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理工科高校开展美育课程,展现艺术魅力、发挥思政张力、提供信仰动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美育课程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美育教学新方法和新路径,培育出更多既有扎实学识,又有高尚审美情操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天津城建大学 蔡蕴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