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中山公园醒狮球92年前登上国内知名杂志 鼓舞民众抗战斗志

《良友》杂志刊登的醒狮球照片。

当时刊登醒狮球照片的《良友》画报封面。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邬秀君 图/受访者 提供)92年前,厦门中山公园的醒狮球,曾经成为抗日宣传素材,登上当时国内知名刊物。

近日,厦门文史研究者李世伟在查阅民国时期旧杂志时,意外发现1933年出版的第76期《良友》杂志刊登了一张厦门中山公园醒狮球照片。厦门的醒狮球为何出现在当时的知名杂志上,这其中有怎样的背景和故事?李世伟查阅相关资料解疑,并向记者讲述了选用背后的故事。

据介绍,《良友》画报1926年创办于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在海内外影响深远,也是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之一。李世伟说,这张照片占据杂志整个封二的位置,配有标题《睡狮醒了?》,照片旁还附有一段文字:中国雄立宇宙间,此梦由来已久,忍看东北四省,尽落敌人手中,是“雄立”,是“低头”,长夜尚漫漫,晨曦几时有?

照片刊登幕后

画报摄影团游历多地 来厦时拍下醒狮球

《良友》画报缘何千里迢迢来厦门拍摄一个地方性雕塑,又是何时来拍摄的?李世伟说,1926年接任《良友》画报主编的梁得所担任画报第13期-79期编辑工作。1932年,梁得所率画报摄影团一行4人,历时7个半月,游历大半个中国,其中就包括厦门。摄影团在游览厦门中山公园时发现,落成不久的醒狮球雕塑已成为当时厦门的城市地标,吸引不少人关注。

1933年,不少民众对抗战存有悲观情绪,对打败日寇信心不足。“梁得所在即将离开主编岗位时,策划了一期含有抗战内容的画报,他认为,在厦门所拍的醒狮球照片十分符合抗战主题,便特意把醒狮球照片放在这期画报最醒目的版位上。”李世伟说,醒狮球也伴随着杂志的出版为更多人所熟知。

雕塑创作幕后

是厦门第一座城雕 作者意在唤起大众的觉醒

事实上,醒狮球在创作时就蕴含着唤醒国人的深意。1931年建成的醒狮球,雕塑者为厦门美术专门学校首任校长黄燧弼。“黄燧弼早年投身辛亥革命,目睹列强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因此想用雕塑作品唤起大众的觉醒。”李世伟说,醒狮球是厦门第一座城雕,也是黄燧弼一生唯一创作的作品。他还提到,当年醒狮球在很短时间内建成,并成为城市雕塑中的精品,是和多人合作分不开的。据说,雕塑开工前进行过招投标,当时有多位能人竞标,其中就有当时在厦门建筑界颇有名望的“灰泥塑状元”李明月。尽管他的设计方案没有中标,但他参与了醒狮球水泥涂抹工序并发挥很大作用。此外,厦门知名彩扎艺人柯石头在雕塑的钢筋绑扎上也提供许多帮助。李世伟说,这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是黄燧弼之子黄必育生前写信告诉他的。

【链接】

现在的醒狮球为1998年重建

据说,黄燧弼在设计“醒狮”时,原型参照了一只他旅游时带回的狮子模型。狮子原型是四脚站立的,黄燧弼设计时改成狮子的后腿蹲着,作怒吼状,有呼唤中国人民觉醒、争取国家崛起强盛之意。

“巨型地球仪直径约有5米,其上的狮子雕塑重约600公斤。原拟铸铜模制作铜狮,但由于资金不足,后改用水泥、钢骨及石子制作成型。”林宏说。林宏曾任中山公园管理处副主任、书记,在中山公园工作17年,曾参与中山公园南门和醒狮球重建工作。据他介绍,黄燧弼当时50岁,带着儿子亲力亲为,除地球仪的经纬线请人帮助画线外,世界地图的图案等都是自己亲手画的。

根据《思明文史资料第九辑》《厦门中山公园建园70周年纪念特刊》等文史资料记载,在二十世纪60年代末期,醒狮球与公园大部分建筑受到损毁。“醒狮球所处的地方变成一块绿地,好在600公斤重的狮子被保存了下来,就是现在动物园入口那尊断了牙齿的石狮子。”林宏说。

1983年,厦门市政府决定修复中山公园,在公园西南部建起了厦门影剧院,凤凰山麓建儿童游乐园,重建南大门,修建假山、水池、儿童戏水雕塑,在魁星山脚建冰厅、茶座、曲桥等,而重建醒狮球的呼声也渐高。1998年,厦门市政府决定重建醒狮球。当时担任中山公园管理处书记的林宏全程参与了醒狮球重建工作。林宏说,当时在原来的位置、按原有的尺寸,以花岗岩为主材重建了醒狮球,直径5.1米、总高8.3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