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覆·补——宿利群新作展”,近日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球磨美术馆开幕,展出艺术家宿利群创作的油画、水墨、手稿以及装置艺术等80余(组)件作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介绍,此次展览以“绘画——瓷器”对照的方式呈现,每件绘画作品旁均摆放对应实物,观众可体验艺术家“由器入画”的独特路径。宿利群偏爱残器,认为破碎恰能开启新的审美空间;他用大漆修复瓷片,再以水墨转换其纹理、釉色与裂痕,画面兼具残缺之韵与再造之新。
马赛认为,展览提示了学院传统:作为清华美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院在全国最早设立陶瓷专业,被视为学院三大“母体”之一,至今仍在孵化跨媒介实践。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宿利群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种工艺美术系壁画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曾以冷抽象、彩墨备受关注。自2016年开始,宿利群因偶然际遇萌发绘制古瓷碎片的创作灵感。他来到景德镇,对瓷器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至此陶溪川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本次展出作品中,《陶溪川的彩虹路》描绘了陶溪川一个著名的打卡点,也是宿利群长达9年的创作驻地。宿利群回忆:“我在这里驻留9年。某个雨后初晴的傍晚,夕阳从西边穿过树林,恰好洒在上茶下咖的屋檐与石板路上,我立刻用手机拍下这一瞬间,随后用水墨完成了这幅作品。它像把童年记忆里的梦幻片段重新铺陈在纸面上:雨停、阳光、树影、微光中的小路,一切都带着柔软的旧时光滤镜。”
《陶溪川的彩虹路》。主办方供图
巨大装置作品《蚕》成为此次展览的焦点之一。这是宿利群用积累了20余年的陶瓷与大漆修复器物共44件,进行组合完成。宿利群介绍,这件由瓷器残片、榫卯搭建以及丝绸等材料完成的作品,其实就是一个“茧房”。
宿利群说:“陶瓷也是有生命的:一只完好的瓷碗,可陪人20年;一旦落地粉碎,它的第一次生命便宣告结束;千年之后,后人把碎片重新拼合、修补,碗再度完整,迎来第二次生命。”
《茧》。主办方供图
陶溪川球磨美术馆亦如此:它的前身宇宙陶瓷厂曾盛极而衰,厂房荒废如碎瓷;经改造,旧建筑重获新生。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子力介绍,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杰为代表的核心团队,在过去的13年中一直参与陶溪川文创街区的建设,完成了从昔日老厂废墟到今天文旅标杆的改变。这本身就是一场对历史记忆碎片的伟大“织补”与“拼接”。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共同主办。
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