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察(下):调整求职心态,树立合理就业观

调整求职心态,树立合理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察(下)

“我是该考研还是该工作?”“这个工作跟我的专业不对口,但是我很感兴趣,能不能选?”“身边很多同学都考公务员了,我是不是也应该试一试?”

近年来,华北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许佳在就业指导中,遇到很多有类似困惑的学生。许佳说,这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择业时比较关注个体感受,但同时他们也存在就业期望较高、就业方向比较集中等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许佳认为是受到就业环境、社会舆论等外在因素影响,同时也与大学生就业心态等内在原因有关。

记者随机采访的多名大学生,他们大部分向往大企业、大机关,对于普通岗位考虑并不多。

“很多人希望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从此一帆风顺,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许佳说,职业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和提升的过程,可能会经历多次跳槽、转行,这都是很正常的。

“每一次经历都是成长的机会,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未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许佳说,只要有才能,在什么样的岗位都能发光。

事实上,不仅是大学生,需要调整择业心态的,还包括学生家长。

采访发现,许多家长扮演了子女求职“决策者”的角色。一些家长认为,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还不如先不就业。

对这种现象,许佳认为,“慢就业”可以是一时权宜,但不是长久之计。长时间未就业的状态,可能会消磨就业意愿,引发“躺平”“啃老”等社会现象。

因此,她呼吁毕业生和家长,摒弃“一步到位”的想法,树立合理就业观,尽快自食其力,先就业、后择业,先能养活自己,再谈理想。

近年来,灵活就业成了很多毕业生的新选择。

2021年,华北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吕玥影,由于一直对新媒体感兴趣,加入了学校社团,跟着团队一起拍视频。他们做的视频很“出圈”,很多受到了学校的认可。

渐渐摸到视频制作门道的吕玥影,去年毕业没去找工作,而是入驻学校的创业孵化园,注册公司,专职从事影视创作。

如今,随着公司业务的稳定,吕玥影想去大的宣传文化公司找个工作,给自己“补课”。

“因为有了创业经历,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吕玥影说,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的保障,提升自己是终身的必修课,每个人都要有不可替代的能力。 (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