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名“驴友”擅闯北京怀柔野长城被困,经救援人员连夜搜救脱险。此事引发公众热议,焦点集中在“救援是否应收费”“违规者是否该处罚”。事实上,近年来驴友违规进入未开发区域遇险的事件频发,大规模救援不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救援人员也面临诸多风险。对此,专家建议建立 “救命不犹豫,任性必付费”的现代救援体系,区分“任性者”与“意外者”,实施差异化处置。(7月11日《法治日报》)
当两名驴友在未开发野长城被困,数百名救援人员冒夜寒展开搜救时,一个老生常谈却始终尖锐的问题再次浮现:免费且无条件的救援,是否在无形中纵容了“任性探险”?专家提出的“有偿救援 行政处罚”双重约束机制,恰是对这一困境的理性回应——既守住“生命至上”的底线,又划清“责任自负”的边界,让救援不再成为冒险的“保护伞”。
现实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探险者不在少数。他们无视禁入标识,规避管理规定,深入未开发区域寻求刺激,却对潜在风险视而不见。一旦陷入险境,动用的是公共救援资源:消防队员放下手头任务紧急驰援,直升机耗费数万元燃油展开搜救,甚至有救援人员为救人付出生命代价。更值得警惕的是,“免费救援”的惯性思维,正在催生“反正有人救”的侥幸心理。近年来违规探险引发的救援事件屡见不鲜,部分地区同一批驴友甚至多次因同一原因被困,公共资源被无谓消耗的背后,是责任意识的集体缺位。
有偿救援制度以经济杠杆约束违规探险,明确非紧急违规需自担成本,既促探险者权衡风险,又减轻财政压力。但制度生效需配套行政处罚:依法严惩破坏生态、扰乱秩序行为,对屡犯者纳入“黑名单”,强化震慑效果。这种“经济追偿 法律惩戒” 的组合,既跳出免费救援的无序,又规避唯利是图的冷漠,实现“先施救、后追责”的治理平衡。
有人以“探险自由”“意外难免”为由反对有偿救援,却忽视权利与责任的共生关系。真正的户外人懂得敬畏规则、评估风险,而非将公共救援视为理所当然。有偿救援与行政处罚的双重机制,既保障意外遇险者的求助权利,又约束明知故犯的任性冒险;既守护公共资源合理使用,也维护生态共享秩序。正如专家所言,区分“意外”与“轻率”,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让救援回归守护生命的本质。
在个体冒险与公共责任的平衡中,双重约束机制既是对探险者的警示,也是对社会共识的重塑。当每一次救援都伴随着清晰的责任界定,当每一次任性都需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让户外探险在规则框架内安全开展,让宝贵的救援资源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这不是对冒险精神的否定,而是对生命与责任的双重尊重。(王恩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