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刘志伟
近日,网上一段小哥送完外卖站路边吃饭,被店家“吼”进屋吹空调的视频引起关注:最凶的语气说最温柔的话。
当店家带着几分 “凶气” 把外卖小哥拽进空调房时,那句 “哪凉快待哪儿去” 的呵斥,成了这个夏天最动人的情话。在 40℃的高温红色预警成为常态的日子里,这样的瞬间像冰镇汽水般沁人心脾,也让我们重新审视:高温下的坚守者,究竟需要怎样的关怀?
烈日炙烤的柏油路上,外卖箱里的冰袋抵不过热浪侵袭;马路旁,环保工人的劳保鞋能煎熟鸡蛋;脚手架上,建筑工人的安全帽里能倒出汗水…… 这些挥汗如雨的身影,是城市运转的齿轮,也是高温下最坚韧的风景。他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在诠释着 “责任” 二字的重量,也在叩问着社会关怀的深度。
店家的 “硬核温柔” 之所以动人,正因它戳中了现实痛点 —— 太多基层劳动者习惯了在烈日下将就。路边石阶当餐桌、树荫斑驳作凉棚,并非他们甘愿如此,而是缺乏更体面的歇脚处。这种自发的善意如同星火,却也反衬出系统性保障的不足:遮阳棚覆盖率够不够?高温补贴是否足额发放?工时调整能否落到实处?
高温劳动保护从来不是选择题。《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早已明确规定,日最高气温达 40℃以上应停止室外露天作业,用人单位需提供防暑降温饮料和必需药品。但现实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的现象仍存:有的企业把藿香正气水当高温福利,有的平台用 “超时罚款” 倒逼骑手顶烈日狂奔。这些行为不仅凉了劳动者的心,更触碰了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值得欣慰的是,多地已开始行动:为户外劳动者增设 “爱心接力站”,要求建筑工地错峰施工,严查高温补贴发放…… 这些举措让 “凉策” 有了温度,但真正的考验在于执行的 “最后一公里”。当制度保障遇上 “人情世故” 的推诿,当企业利润与劳动者权益发生冲突,能否有刚性约束为坚守者撑腰?
那位吼人的店家或许不懂劳动法,但他用朴素的善意诠释了:对劳动者的尊重,不必等到文件下发才行动。社会文明的刻度,既体现在制度设计的精密,更藏在街头巷尾的自发善意里。当写字楼的空调温度调低一度时,能否想到给门卫室也装台新风扇?当企业计算季度利润时,能否预留出足够的防暑经费?
高温仍在持续,坚守从未停歇。我们期待看到更多 “吼” 出来的善意,更盼望这些善意能汇入制度的洪流:让高温补贴不再是 “画饼”,让休息站点遍布街角,让每一份烈日下的付出都能被看见、被善待。毕竟,给劳动者真正的清凉,才是对责任担当最体面的回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