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家常普法 如春风化雨 铁匠巷社区打造“法治邻里圈”

清晨的阳光刚爬过铁匠巷的老院墙,社区微信群里就热闹起来。“张律师,您瞅瞅我家这房产继承的事儿,到底该咋弄?”王阿姨的消息刚弹出来,社区妇联的李姐就秒回:“阿姨别急,我和张律师尽快过去,咱当面唠唠。”

这样的对话,如今在铁匠巷社区已成常态,就像街坊碰面问声“吃了没”一样自然。居民遇上家长里短的纠纷、拿不准的难题,只要在微信群里@一声,不出半晌,专业律师和妇联干部准会上门,用街坊听得懂的家常话破解困局。这正是社区妇联打造“法治邻里圈”的巧办法——把生硬的法律条文揉进暖心的闲聊里,让普法如春风化雨般,悄悄融进家家户户的柴米油盐中。

梧桐树下“茶话会”

盛夏的午后,铁匠巷社区小广场的梧桐树投下斑驳的光影。张律师搬个小马扎往树荫里一坐,周围很快就围拢了七八位居民。“李大姐,您家闺女那彩礼的事儿,民法典里说得明白……”她手里没拿厚厚的法条书,而是捡社区里的真事儿当例子:王阿姨家儿子离婚时房子咋分的,刘大姐买菜遇着缺斤短两咋把钱要回来的,连隔壁楼小夫妻拌嘴涉及的家务补偿,都被她揉进家常话里。

“反家暴专场”很是热闹。妇联干部们揣着妇女权益保障法手册,手把手教大伙儿画重点。刚听完的陈大姐攥着手册,眼角还带着点红:“以前总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受了委屈就自己扛。现在才知道,法律就是咱老百姓的靠山,硬气!”

漫画故事接地气

“妈妈你看,这漫画上说,爸爸不能随便吼你!”社区活动现场,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本彩色漫画书,奶声奶气地跟妈妈“普法”。这是社区妇联的巧心思——把“离婚冷静期”“反家暴”这些严肃的词儿,画成邻里眼熟的场景:张大叔买菜被坑了咋维权,李阿姨被广场舞噪声吵得睡不着该找谁,连孩子们都能指着漫画说个一二三。

针对社区里的孤寡老人、残疾街坊,妇联还琢磨出“上门服务包”:律师带着打印好的大字版法条,妇联干部拎着水果,敲开独居的赵大爷家门,“大爷,您那房租合同咱再捋捋,别让人家糊弄了”;遇上行动不便的低保户,就把法律咨询桌搬到楼道里,小马扎一摆,事儿就说透了。

身边人讲身边事

“姐妹们,我给大伙儿说说我上次维权的事儿……”社区妇女议事会上,巾帼志愿者王大姐刚开个头,底下就有人搭话:“是不是你买的那台洗衣机出故障的事儿?”王大姐笑着点头:“可不是!开始商家还耍赖,我就把妇联发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小册子拍他桌上,照着上面说的一步步来,最后不光退了钱,还赔了我误工费!”

这样的“身边人讲身边事”,在铁匠巷社区成了常态。社区组建的“巾帼普法队”更厉害,队员们把彩礼纠纷、职场性骚扰这些妇女关心的事儿,编成了顺口的快板:“彩礼不是买卖钱,法律红线不能碰;夫妻吵架别动手,家暴可是硬罪过……”走街串巷时哼两句,连跳广场舞的大妈都能跟着接下半句。

如今在铁匠巷,没人再觉得法律是“书本里的硬词儿”。遇上事儿,居民先想起的是社区妇联的“服务大礼包”:打个电话有律师接,跑趟居委会有干部帮,连邻里唠嗑都能唠出维权门道。这股带着“娘家味儿”的普法风,正把法律的暖,一点点织进了街坊邻里的日子里——就像那棵老梧桐树,默默护着院里的柴米油盐,也护着家家户户的踏实安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