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新论】洪峰浪尖 脊梁挺立

洪水退去,朝阳初升。黔贵大地的山峦间,恢复家园的夯声正与鸟鸣合奏。“村超”球场上,泥浆被清理干净,灯光重新亮起;垮塌的堤岸旁,新栽的树苗挺直了腰身。这场艰苦的抗洪斗争,不仅守护了万家灯火,更淬炼出穿越风雨的精神脊梁。

风雨袭来时,有一种力量筑起钢铁长城。各级党组织吹响集结号,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四个一律”的指令穿透雨幕:雨量达预警值一律转移、发现险情异动一律转移、风险预判不明一律转移、夜间风险难判一律转移。科学精准的调度创造了生命奇迹——六盘水72名村民在塌方前半小时成功转移。这背后,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优势的集中彰显。

洪峰浪尖处,有一种温情跨越千山万水。“我们有力气!”榕江老乡的呐喊振奋人心。90岁奶奶捐出自己菜园种的青菜,70岁老农蹚着泥水扛来大米,村民自发拼凑食材日均送出万余份热餐。河南烩面师傅驱车千里支起大锅,新疆大叔阿里木江送来牛肉驰援,湖南父子驾着私家挖掘机跨省清淤。来自广东、陕西等地的救援队伍与灾区人民肩并肩。从邻里互助到八方驰援,从举国同心到命运与共,“中国式团结”在灾难中绽放出最温暖的人性光辉。

满目疮痍间,有一种信念催生无限希望。当洪水退去,新的考验接踵而至。泥泞中,武警战士奋力清运巷道里淤泥的背影令人动容;足球少年韦蓝骏穿着“闪闪发光的7号”球衣搬运街头杂物;志愿者们穿着防护服,背着消杀器械,顶着烈日作业……社交媒体上,网友们暖心热评:“人心为坝,可抵万难!”这铿锵话语,正是中华民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精神基因的时代回响。重建工地的轰鸣声中,我们不仅看到房屋道路的重生,更看到在抗洪中淬炼出的精神力量——科学理性的防灾精神、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伟大精神代代相传。洪水冲垮了桥梁田舍,却冲不垮精神的堤坝;淤泥覆盖了城镇乡村,却盖不住希望的新绿。经历这场风雨,使我们愈发坚信,一个民族在风雨中挺立的脊梁,终将支撑起更加美好的明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金妮

编辑 杨羽

二审高发强 肖勇 杨韬

三审 覃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