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通讯员 李成修
编者按:
好医生千千万,怎样才能找到最对的那个?就医路上不仅要找对门,更要寻对人。烟台毓璜顶医院作为山东省区域医疗中心,优秀的医护人员层出不穷,他们既能协同作战又各有所长。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毓医关键字”栏目,以关键词锁定专家擅长的领域,做您最贴心的“医路助手”。
寻医关键词:3D打印定制假体 胸廓重建 胸骨肿瘤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3D打印技术凭借独特的优势,正成为破解医学难题的“金钥匙”。
近日,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在省内率先应用3D打印定制假体治疗胸骨肿瘤术后内固定失效。该科主任医师孙煜杰带领团队依托3D打印技术,为患者量身打造个性化胸骨假体,不仅突破了传统手术在复杂胸腔结构修复上的桎梏,更以毫米级精度重塑胸廓,为长期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卸下 “枷锁”。此例手术的顺利开展,不仅是医院硬核实力的生动注脚,更为胸骨肿瘤患者胸廓重建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为无数患者点燃了康复的希望之光。
医生化身“设计师”,五易其稿为患者再造新胸骨
被持续的胸疼困扰,去年11月,47岁的陈女士不幸查出胸骨柄恶性肿瘤。由于这类肿瘤不仅长得快,而且会“吞噬”锁骨、肋骨等部位,甚至同时往纵隔和体表生长,所以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在进行肿瘤切除及胸廓重建后,陈女士的病情短暂得到了缓解。但一个多月后,胸痛再次出现,每一次呼吸、每一个转身,都似有钢针在胸腔内搅动,陈女士被折磨得几乎不敢抬胳膊活动,苦不堪言。
多方求医无果。今年,慕名找到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孙煜杰后,陈女士和家人只希望能早点解除“会呼吸的痛”。完善相关检查后,孙煜杰很快找到了“元凶”,原来是术后钢板失效,“咬”住了周围肌肉和神经,才导致陈女士每次呼吸和活动疼痛不已。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就只能取出钢板进行胸廓重建,但怎么能在胸骨缺损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实现精准修复又成了新问题。关键时刻,孙煜杰将目光投向了3D打印技术。
通过3D打印技术量身定制假体,需要同时满足生理形态与植入后的稳定需求,同时还要符合生物力学,兼顾胸锁、胸肋关节活动度。综合陈女士的身体情况,孙煜杰化身“设计师”,给出了假体的初步样式。“起初只是根据缺损情况做了类五边形 竖柄设计,后来在工程师的建议下,又增加了双侧侧翼来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孙煜杰说,定制个性化假体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为保障关节的活动度,他们在假体上“雕刻”出蜂窝状孔隙,既成为人工韧带的 “锚点”,又巧妙化解了第二骨缝合固定的难题。从材料密度到曲面弧度,每一处细节都经过数十次测算,孙煜杰和工程师反复沟通,五易其稿,才敲定假体的最终样式。
突破四处“拦路虎”,开拓胸骨肿瘤翻修手术新路径
假体定制完成只是第一步,想为患者顺利解除痛苦,手术植入是关键。
摆在孙煜杰和团队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如何快速且安全地取出假体。“假体植入时间长,已与周围软组织和肌肉黏连在一起,分离起来并不容易。”孙煜杰介绍说,由于假体所在位置比较特殊,紧邻心脏与大动脉,因此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做好脏器保护的前提下,小心游离出原有钢板,同时尽可能减少出血量,历时近一个小时,失效的钢板终于被取出。
此时,第二个“拦路虎”紧随其后。“想顺利植入假体,就必须在胸骨处开槽,将翻修假体插入髓腔。”孙煜杰进一步解释说,由于胸骨很薄,一旦钢针有所偏差,极可能损伤心脏及周围血管和神经,因此这一步的手术安全也至关重要。开孔、打磨、扩髓,小心翼翼地将假体柄植入髓腔,经过手术团队的精确协作,3D打印的翻修假体终于“立”住了。
假体能否发挥作用,全看缝合固定的成效。为保证假体与锁骨、肋骨的有效连接,孙煜杰和手术团队通过事先预留的12个小孔,巧用缝线与人工韧带分别“锁定”假体与第二肋骨和锁骨,保证了假体植入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活动度。“粗略估计,至少缝了上百针。”孙煜杰感慨道。
与此同时,术中的心脏与动脉保护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历时近5个小时,手术终于顺利完成。术后第二天,陈女士疼痛感大为减轻,已能自如地抬胳膊和活动了。
“传统标准化假体,往往无法满足大段骨缺损和复杂病变,利用3d打印技术为患者定制个性化的假体,可以做到更微创与精准。”孙煜杰介绍说,3d打印假体能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完成生物力学匹配,大大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不仅如此,“私人定制”假体也能最大程度减少活动功能的损失,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此例手术的顺利开展,不仅让陈女士摆脱了持续胸疼的困扰,也打开了复杂骨肿瘤修复的新路径。以这次创新实践为契机,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在胸骨肿瘤翻修领域探索出了新路,为更多患者带来了康复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