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区党员朱俊芳坚持40多年帮扶听障人士

鼓楼区党员朱俊芳坚持40多年帮扶听障人士

用一双手,托举“无声的世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婷婷 通讯员佘芮彦

7月1日上午8时,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大厅内,聋人王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从远处走来,脸上现出欣喜的神色。她快步迎上去,双手快速比画着:“朱老师,又给您添麻烦了。”她已数不清这是朱俊芳第几次陪自己就诊。对罹患肠癌的王靖而言,党员朱俊芳的出现就像一束光,而对坚持帮扶听障群体40余年的朱俊芳来说,这只是她一年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天。

1980年春天,年轻的朱俊芳看着单位里百余名听障同事沟通不便的困境,毅然拿起手语教材。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让她从此成为跨越“有声”与“无声”世界的“暖心桥”。1987年入党时,她告诉自己:“党员身份不是光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退休后,作为热河南路街道小桃园社区一名党员,她依然保持着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陪诊就是她践行入党誓词的方式之一。

“很多听障朋友不识字,有的全家都是聋人,还有的孤身一人。”朱俊芳翻动着手机里的通讯录,里面存着上百名听障人士的联系方式。从鼓楼到玄武,从栖霞到浦口,她的足迹遍布南京城的医院。最令人动容的是,常有素未谋面的听障者慕名而来,深夜叩响她的家门求助,而门后迎接他们的,永远是一张温暖的笑脸。

挂号、排队、就诊……当天上午,朱俊芳熟门熟路地领着王靖一边和医生交流病情,一边用手语为王靖“翻译”医嘱。拿药时,由于听不见语言播报声,王靖盯着屏幕看了很久都不能确定显示屏上出现的“×靖”到底是不是她。迷茫时,她看见朱俊芳大步走到窗口前,麻溜地帮她取好了药。朱俊芳又用笔把每种药的服用方式写在包装盒上,方便王靖服用时参考。

“朱老师有热心、有耐心,她的手语表达得特别准确,我一看就懂。”“当年要不是朱老师陪我做肠癌筛查,我可能早就……”王靖的眼眶泛红,“听说我今天来复查,朱老师二话没说就答应来陪我,让我很是感动。”

在党员志愿服务的“岗位”上,朱俊芳用手语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每逢“爱耳日”“国际聋人节”等重要节点,她精心策划的“手语故事会”、看图“说”画比赛总能点燃听障人士的参与热情。为了让更多人掌握基本文化知识,她伏案编写的聋人速成识字课本帮许多人脱了盲,而义务开设的手工艺培训班、文化素质提高班更成为听障群体提升自我的重要平台。据统计,她已为市区各级残疾人会议、赛事提供手语翻译服务逾百场。

从党史学习教育到个人纠纷调解,从业务办理到生活琐事,朱俊芳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听障人士最需要的地方。她把每名服务对象都当作亲人,用耐心细致的服务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帮助聋人处理法律纠纷时,社区经常为我们对接专业律师支援。这份来自社会的坚实后盾,让我深刻感受到,在为这个特殊群体争取权益的路上,从不是孤军奋战。”她说。

为了圆听障朋友的“舞蹈梦”,零基础的朱俊芳硬是把自己锻炼成了舞蹈老师。“街道和社区特别支持我,为我们提供了排练教室。”朱俊芳说,硬件设施虽然齐全,但聋人的舞蹈教学工作却不那么容易,“常人几天就能掌握的舞步,听障学员可能要练上一个月。”但朱俊芳从不言弃,一教就是18年。

如今,由朱俊芳创立的“心之舞”舞蹈队,已成为南京听障群体中的明星团队。她的手语教学法让队员们先后掌握了近20支健身舞蹈。这支特殊的舞蹈队活跃在各个社区舞台,展现出听障人士的精神风貌。看着学员们随着音乐节奏自信起舞的模样,朱俊芳也感受到了生命之“花”的热情绽放。

“我希望自己出现在医院的次数能再少一点,不为别的,只是希望他们都能更健康快乐地生活,少一些病痛。”和王靖道别后,朱俊芳望着她的背影,喃喃地说。一转身,下一个需要她陪诊的听障人士成荣已经在医院大厅等候。朱俊芳快速走到成荣身边。灯光照射下,医院的白色墙面上,勾勒出两人并肩而行的温暖剪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