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量器的警报声刺破雨幕,不锈钢盆的敲击声震碎夜色,应急广播的预警划破苍穹,这不是防汛演练的场景,而是贵州在暴雨侵袭中与时间赛跑的真实图景。
7月1日,贵州六盘水化乐镇的雨势骤然加剧。村民李学权家门口的雨量器触发自动报警,他第一时间拨通村部电话。村干部冒雨组织撤离,72名群众在半小时内全部转移至安全区域。紧随其后,山体崩塌的轰鸣声响彻山谷,这场与死神的赛跑,因30分钟的预警窗口而改写结局。
6月24日凌晨,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村民潘吉得被暴雨惊醒。作为村里的“明白人”,他抄起不锈钢盆边敲边喊:“赶紧出门,什么都别带!”按平日演练的转移路线,他负责的7户邻居全部安全撤离,不久后房屋在暴雨中坍塌,全村实现零伤亡。
6月24日,榕江遭遇百年一遇洪水。县防指下达9点前撤离危险区的指令,8000余名党员干部冲进7大洪区、29个网格逐户动员,4万余人在洪峰过境前完成转移。4天后,暴雨红色预警再次拉响,全县启动Ⅰ级应急响应。清淤现场的群众闻令即动,党员干部蹚着及膝淤泥排查险情,14小时内又一次安全转移4万余人。两次紧急行动中,安置点的热食、饮用水与应急物资同步到位,洪峰过境时水位超保证线,却未让一人置身险境。
面对强降雨威胁,贵州以“四个一律”铁规筑牢防线:雨量达预警值一律转移、发现险情异动一律转移、风险预判不明一律转移、夜间风险难判一律转移。6月18日至7月1日,全省累计避险转移7.9万户26.01万人,背后是“预报—预警—叫应—反馈”闭环机制的高效运转,省防指预警发出后,20分钟内必须“叫应”到乡镇负责人,且需确认接收、行动及反馈全流程。
三都在6月24日洪灾后,将转移群众安置到县城养老院,提供洁净房间、热食与新衣被;榕江二次转移时,即便出城高速拥堵,安置点的生活物资仍提前就位。省应急厅同步调拨帐篷、折叠床等物资,让临时安置点成为温暖的“避风港”。
从六盘水的30分钟撤离奇迹,到三都的敲盆预警智慧,再到榕江一周两次万人转移的精准调度,无不印证着“预警早一秒,风险减一分”的真理。当雨量器的科技警报、传统铜锣的警示、应急广播的指令与“四个一律”的刚性要求紧密咬合,当预警链条的每一环都严丝合缝,生命的防线才得以坚不可摧。
当前汛期仍在持续,这条用预警铺就的安全防线必须时刻紧绷。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以预警为先锋,正是对生命至上理念最坚实的践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案/廖文祥
主播/侯萌
视频/赵哲铭 贺琰竹
编辑 徐然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