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快评】乡镇干部说英语推荐贵州 山旮旯里的“国际传播”太绝了

在贵州修文县,年轻干部郝娅洁用流畅的英语讲述“龙场悟道”的哲学智慧;毕节市高流村第一书记华纲攀爬在“高流天渠”峭壁间,用地道英文解说这项绝壁上的民生奇迹。这些“土味与洋气碰撞”的短视频,让云雾缭绕的西南山城突然有了“国际频道”的即视感,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基层治理者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这场“英语推介热”的背后,是贵州多年来“从泥土里长出国际范”的精心布局。安顺学院院长曾丽坚持用英语向世界推介贵州发展的故事。

如今,更多人接过了这支“语言接力棒”:网络达人用英语推介贵州刺梨产业,乡镇干部在短视频里双语解读贵州美丽乡村,创业者以英文介绍贵州“林下经济”的生态密码。这种“政务 英语”的组合,打破了传统外宣的“高大上”模式,让国际传播回归到最真实的生活现场,反而成就了最具辨识度的贵州叙事。

外国网友对着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山水风景直呼“Amazing”;在评论区,有人开始搜索“怎么去中国贵州”。这不禁让人想起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驿悟出“知行合一”的哲学真谛;五百年后,贵州干部用“语言合一”的实践,让古老智慧接上了时代天线。当郝娅洁用英语解读“心即理”的哲学内涵时,她不是在做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在用世界通用的思维逻辑,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当华纲在悬崖边用英语讲述“天渠2”修建历程时,他传递的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中国基层治理者“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精神。这种“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以本土经验对话世界”的方式,恰似王阳明哲学的当代演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语言的桥梁最终要通向理解与认同的彼岸。

从“地无三里平”到“桥连五洲客”,从“人无三分银”到“数聚全球智”,贵州的蜕变如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时光与力量共同作用的奇迹。当苗家银饰结合英文单词,当屯堡地戏的鼓点中融入国际节拍,这个曾经被群山环抱的省份,正在用“基层视角 国际表达”的组合拳,打开一扇让世界看见中国乡村的新窗口。或许正如王阳明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当贵州的基层干部开口说英语,他们不是在追逐某种潮流,而是在用行动让世界“看见”这片土地的光芒——那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自信,更是新时代中国乡村走向世界的从容姿态。

贵州的探索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最好的国际传播,往往藏在最日常的场景里。不是只有在国际峰会的镁光灯下才能讲述中国,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微叙事”,反而比任何宣传片都更具感染力。就像苗家的“长桌宴”,每张餐桌上都有独特的风味,但共同构成了令人难忘的味觉记忆——贵州的“国际味”,正是由无数个这样鲜活的个体叙事汇聚而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案/吴兵

主播/侯萌

视频/赵哲铭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李劼

三审 周文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