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东亚人,我不要“预制菜”人生

《下一个素熙》

节后返工第一天,挤在地铁里的时候不用抬头,就能感受到整个车厢死气沉沉的班味。

开始上班之后,每一年都像按下了加速键,在数着日子等假期——假期结束——再掰着指头等下一个假期中循环。

跳出以年为单位的计时,环顾周遭东亚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被困在念书——工作——结婚生子——孩子再念书的社会时钟里。有时我们觉得自己握有选择权,有时又会恍惚自己一路都被周遭的环境推着,每一个决定都身不由己。

就业环境日益严峻的当下,年轻人真的还有得选吗?安稳和自由无法兼得,夹在中间而倍感挫败的一群人,又能何去何从?

今天,媒体人泓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和作家杨照将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讲述生活的多样性与可能性。“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过成预制菜”。

来源 | 看理想节目《不上班行不行?》

对谈 | 泓舟×杨照x严飞

01

马克思的启示:明确自己的底线和需求

泓舟: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迷茫和对工作的定义。马克思提到的劳动价值理论会给当代年轻人提供哪些启示和帮助呢?

杨照:关于实践劳动价值,马克思的意思就是,人不是为劳动而活着,甚至不能说劳动是我们的手段,而是说,人劳动是为了自己,劳动作为目的,人也作为一种目的。这是非常理想性的,但有没有这个理想非常重要。人生的许多经验体会牵涉到理想的底层是什么。

《幸福伽菜子的快乐杀手生活》

我很想告诉年轻朋友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明确自己的底线在哪。很多人找不到底线,因为不知道自己对人生的理想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对人生理想的标准,才能对应出:什么事情我不接受。

底线的概念会告诉你,自己到底不舒服到什么程度。我们经常很不舒服,但一直忍耐,最后只会加倍痛苦。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对自己说到此为止,这不行了。

一个人必须要有底线的概念,只有拥有理想,思考过什么叫做劳动,什么叫做工作,工作跟自己人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才能在生活里找到这条底线。

底线是负面的,正面的是,我到底需要什么?我的生活非得要满足的是什么?我到底愿意做哪些事?如果你愿意做而且会做的事情的范围越狭窄,你的底线就一定越低,因为越难去选择走不一样的路。

如果你对于自己人生的需求,不是高度物质性的,不那么依赖于外在环境,相对精神性,它就比较容易被满足。而且如果你又有很多不一样的工作的能力,那你就有很大的自由。

自由并不源于各种不同的、偶然的因素掉到我们身上,也不是别人在工作场合里有责任、有义务帮忙创造出来。自由就是选择,自由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思考过后自己的选择。

02

我的人生可以切成两块吗?

泓舟:今天很多人年轻人考公,因为觉得考公是进入到一条非常稳定的轨道。他的底线可能是,工作不要太影响生活,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志向放在家里。很多这样的年轻人会感到自己的人生在稳定性和自由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他在精神上陷入到很深的迷茫和挫败感中,这种挫败感怎么样去克服?

严飞:今天的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自己是社畜,是牛马,过着马克思笔下被异化的人生,他们知道自己正在被压榨,但是又逃脱不了小小的格子间,逃脱不了KPI和OKR这种指标性的、追债式的压榨。今天年轻人,更多地会选择成为斜杠青年,用很多不同的斜杠来定义自己的人生。

换句话说,我的人生不仅仅只是被局限在小小的鸽子笼里面,不断地完成各种毫无意义的工作。在工作之外,我还可以去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都是来不断地充沛、丰满自己的人生。

成为斜杠青年也许就会看到人生更多元的面向,让自己在稳定的工作,以及社会的、父母亲的期待之外,多出一些人生的选择,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应该看到人生存在的更多可能性。

杨照:我真的不赞成大家这样看待自己的人生,把人生切成两块,工作的时候就忍耐,工作要怎么折磨我都行,之后再拿换来的这笔钱享受人生。

关键的重点不只是过什么样的人生,还有比例问题。清醒的人生假设有16个小时,还包括每天通勤付出的交通成本,你可能16个小时当中有10个小时,是放弃自我的。我不相信这样一个人还能够保有自我。我也不相信在10个小时里放弃自我后,还能够找得回来:你自己到底是谁?你想要做什么?你在人生当中,能够真正去成就,去体会的是什么?

《人生切割术 第二季》

所以我不赞成这样的生活的态度。10个小时的工作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寻找到自己跟工作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应该只为了每个月固定的薪水停留在那里。这样的代价一定会伤害你的自我。当你的自我被伤害,那份薪水是不划算的。

泓舟:英文里有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么可能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工作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承担了这样一种角色。你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在做什么,其实也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现在大环境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年轻人的底线。当他们的底线被挑战、被质疑,甚至被抹煞的时候,他们要怎么样去追求自由?

杨照:第一,要熟知法律的相关规定。第二,年轻人可以有公共责任感。像法国或者北欧国家都有对于劳动者很充分的保护,这些保护、这些法律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文化上面必然的差异”。

每个人做自己的工作的时候,都可以去要求落实既有的法律对于劳动者的保障;并且去推动、去要求新的保障劳动者的法律,包括工作自由,包括工作目的性。如果每个人都觉得这些东西我想要,但是认为应该别人来帮我做,那我们永远得不到这样的东西。

03

人生明明有300条路

297条你根本没看过

泓舟:越来越多年轻人会有一种低欲望的状态。《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这本书讲的是一些年轻人领日薪、时薪,就可以把日子过下去,而且不受任何组织架构的约束,但这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于工作的一种倦怠。

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天去谈论工作的意义是否仍然有意义?有没有作为普通人可以改善的地方?

杨照:如果大家都相信大环境不会改变,那这个相信会使得大环境不会改变。如果我觉得大环境是不对的,我就应该抱持着尽可能地去改变大环境的态度。至少在生命的态度上,每个人应该对自己有这样的责任感。

严飞:很多结构性的原因在过去的8~10年时间里很明显,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对于年轻人来讲的就业的选择,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即便他们可以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在这一份工作里面可以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完美的日子》

我十年以前学社会学的学生,他们非常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去做纪录片的导演,或者戏剧的展演,艺术的策展等等。但是有一天,我的两位去拍纪录片的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进入到互联网大厂做游戏的策划和设计。我问他们为什么会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说因为自己没有办法再继续去拍纪录片,他拍的片子太过于批判,没有办法上映,心灰意冷,只能选择放弃。进入到互联网的游戏世界去做策划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学习了社会学,可以在游戏的世界里重新制作一个没有办法在真实世界里展现的游戏人生,这样也可以做一些理想的工作。

但是他进入到互联网大厂后慢慢发现,游戏的世界里也会遭遇很多制度性的、情境式的限制,没有办法让自己打造的游戏世界付诸实践。

所以,慢慢地这些年轻人就会把自己的理想和热情完全渡让出来,变成了今天的社畜和牛马,没有办法再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东西。曾几何时,很多年轻人都很有热情,但是他们发现,自主的选择权,在一点一点被剥夺掉、被蚕食掉。

假设就业市场按照1:1:1 进行切分,三分之一是外资、外企,三分之一是民营、私企,三分之一是国企、事业单位等等。外企慢慢地撤出了中国的市场,还有三分之一的民企、私营企业遭遇到很多经营困境。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是国有企业、事业编制。

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机会减少了三分之一,更多人愿意挤到考公这一个赛道里,并且把考公等同于上岸。上岸以后可以给自己的家人,给自己的求学生涯一个交代。但这一份工作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因为自己最喜欢的、有选择的工作,已经没有了。

这些都是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演化出来的结构性问题,导致今天的社会变成了韩炳哲在《妥协社会》里描述的不断消除一切否定性的肯定社会。

今天的社会不断地要求人们对于所做的一切事情表达肯定,有些年轻人被动地做看上去有选择,事实上不是自己主动作出选择的一个选择后,其实非常倦怠。但是在肯定社会中,不允许年轻人表达自己的不开心、失落和焦虑。这些都是在结构层面上年轻人承受的巨大的压力,他们没有办法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做出主动性的选择。

杨照:回到最初讲的困境:我们常常觉得没路走了,只能在没选择中选择。可是你真正认知的选择有多少呢?有可能我们以为人生只有这三条路,只能去考公,人生上岸,最后还是很痛苦。

但人生本来就不是三条路,是我们把它看成了三条路,或许,我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有什么不一样的生命可能性。

比如可以多读一些你读不懂的书,读不懂的书就表示这是之前没有意识到它存在的知识。去想象或者去参与在这个知识里面的人,就是你不认识或你不以为存在的那个生命的选择。

另外一个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可以多读一点好的小说。因为所谓好的小说,就是在跟你呈现别人的、陌生的、不同的生命。你如果累积读了100本经典小说,你所看到的人活着的可能性一定完全不一样。

这件事需要你有意识地去做,去接受自己现在真正的问题,是不了解人的多样性和可能性,等再多累积一点认识和理解后,再来重新看待,自己到底有多少选择。

在西方的现象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epoché”,就是暂时终止判断。你刻意地不让自己在当下去判断到底有没有选择,而是先去累积对于不同人生的认知、理解跟体会。

严飞:我从哈佛大学回来以后,出版了一本新书,名字叫做《世界作为参考答案》。因为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太多的标准答案,我们都不断地过着一种预制菜的人生,一种罐头人生,到了一个规定的时间点,就必须要去结婚生孩子,去找到一份大家都满意的工作,去完成人生的目标和期待等等。

《下一个素熙》

但很多时候,人生实际上会有很多的、超过标准答案的向外生发的可能性。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他写了一首诗叫做《未尽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你没有走的另外一条路也许会充满了更多的风景。但很多时候,我们会没有办法去看到这条路,因为我们的人生是预制菜的人生,我在22岁的时候就有了人生的第一套房,信息茧房。

我们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和我有什么关系?然后又回到预制菜人生里,因为这样的选择相对稳妥。

其实可以更勇敢一些,去做出一些开拓性的尝试,看到一个多元生长的、丰富的、充沛的世界。对于年轻人来讲,值得去尝试的一件事情就是学会说不。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不想做的事情,要勇敢地去拒绝。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频节目《不上班行不行?我有一个问题06》第1期,有编辑删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