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 清晨,山间薄雾未散,在汇川区山盆镇天池社区,缝纫机的“哒哒”声早已响起。秦启容轻轻拂去工作台上的线头,指尖抚过刚熨烫好的儿童泳衣,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淡蓝色的布料上,折射出粼粼波光。
“这批泳衣的包边要再仔细些,咱们的客户最看重细节。”她转头对丈夫叮嘱道。舒万林点点头,在本子上记下质检重点。
谁能想到,这个藏在黔北群山中的扶贫车间,每月要向地球另一端发送数万件服装。三年前舒万林夫妇作出返乡决定时,行李箱里除了几件换洗衣物,还装着价值几十万美元的外贸订单。
“当时在广州的出租屋里,我们对着订单清单算了一整夜。”舒万林至今记得2022年那个闷热的夏夜,风扇在头顶“嗡嗡”转动。一旁的妻子把计算器按得噼啪作响,转头对他说:“老舒你看,这些泳装订单要是能带回老家……”
这对夫妻的创业故事,早在二十年前便埋下伏笔。2005年他们在南京代工运动服饰,2013年转型餐饮失败,又辗转广州重操旧业。秦启容在制衣厂工作时,偶然发现儿童运动服饰的商机:“儿童泳衣在欧美复购率高,咱们有技术,就差个机会。”夫妻俩白天跑展会、市场,晚上在租的店里修改样衣,渐渐攒下几家稳定客户。
2022年,夫妻俩在广州一市场里租下几十平方米临街店铺,白天当展厅,晚上当办公室。“客户来验厂,我们就带他们看合作工厂。”舒万林掏出手机展示当时的照片,玻璃橱窗里挂满样衣,“别看店小,每月能维系十几万美元订单。”
真正促使他们返乡的,是家人的挂念。
“在外漂了十几年,父母年事已高,孩子也长大了。”舒万林摩挲着手机屏保上的全家福。2022年冬天,夫妻俩挤在广州的出租屋里,看着视频中的孩子,终于下了决心:“咱把订单带回家乡,既能照顾老小,也能带带乡亲们。”
创业初期远比想象艰难。天池社区是汇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想在这里招到合适的缝纫工并非易事。首批招聘的缝纫工里,搬迁群众翁宗花最让夫妻俩难忘。“她第一天上班,光是穿线就学了俩钟头。”秦启容笑着回忆,这位来自太坪村竹林湾的姑娘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2023年底看到社区招工告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
“当时连缝纫机开关都找不着,急得手心全是汗。”说这话时,翁宗花正麻利地给泳衣锁边,手指翻飞间,布料已车出流畅的弧线,“秦姐就站我旁边,手把手教了三天。”
现在,翁宗花日均能完成600多件基础工序,工资条上的数字从最初的1800元涨到了4000多元。她说:“在这儿干活比在外漂泊强,父母头疼脑热随时能照应,厂里还管午饭呢!”
为保证订单按时交货,舒万林把“家”安在车间里。推开办公室房门,沙发上有一床被子,柜子上的蓝色订单一摞摞的摆放着,电脑里记录着各国订单生产进度:加拿大订单周四装箱、墨西哥货柜周一启运、巴西客户偏爱荧光色系……
“上个月刚发走2万件,主要是儿童泳衣。”舒万林指着正在质检的淡紫色连体泳衣说,“这种带UPF50 防晒功能的,在国外卖得最好。”
如今,50多名工人每年创造着500万元的产值。工资表上的数字,见证了每一名员工的收获,最高月薪达9000元,这是他们用双手挣来的美好生活。
回忆起多年拼搏,夫妻俩感慨万千。年轻时,他们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坚定,一心想着要闯出个名堂。说着,秦启容的目光中闪过一丝温柔与感慨,前几日她开玩笑对丈夫说有点干不动了,舒万林当即放下手中的订单册,认真又带着心疼地说:“要是让你累垮了,我明早就关厂子。”质朴的话语里,满是情谊,两人相视而笑,二十载风雨同舟的默契在眼波中流转。
暮色渐浓,天池社区亮起点点灯火,与车间里的光影交相辉映。
“以前总觉得大山困住了脚步。”舒万林检查完货品,转身望向窗外连绵的群山,“现在我们的衣裳,正替乡亲们走遍四海呢。”(黄玘佳 陈立果)
一审:王信
二审:余从源 姚腾
三审:唐全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