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药斗抽屉的铜环被岁月磨得发亮,姚海波儿时总踮着脚,看父亲用戥子称量黄芪、当归。在这个三代从医的家庭里,抓药声、捣药声就是他的摇篮曲...
药斗抽屉的铜环被岁月磨得发亮,姚海波儿时总踮着脚,看父亲用戥子称量黄芪、当归。在这个三代从医的家庭里,抓药声、捣药声就是他的摇篮曲。五岁跟着祖父辨认药材形状,十岁能背下整本《汤头歌诀》,十二岁开始誊抄家传药方,中医的种子早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凭借家学渊源和自身努力,姚海波一路考取国家执业中医师、执业药师,成为国家 “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 人才库专家,还先后担任武汉泰斗中医院客座院长、明家老铺中医院特约院长。他专攻药酒疗法,在慢病、重病治疗上成绩斐然,尤其是心脑血管、胃肠、风湿骨病等领域,患者口口相传,诊室常常排起长队。曾有位从内蒙古辗转而来的患者,双腿因风湿肿得无法弯曲,拄着拐杖走了三天才见到他。姚海波精心调配药酒,三个月后,患者竟能独立行走,拉着他的手直掉眼泪:“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四十岁后,姚海波的心态悄然改变。他发现,即便自己每天接诊上百人,依然有太多患者因路途遥远、挂号困难而得不到救治。于是,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教学、带学生和整理教案典籍中。单位领导觉得他正值黄金年龄,劝他深耕临床一线、参与医院管理,却被他婉拒。“我们家三代人都扎根临床,可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 姚海波常常望着父亲伏案研究医书的背影感慨。
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咱们能救多少人?能培养多少医生?” 姚海波开始思考新的方向:是继续专注医药研究,还是投身教学?经过反复权衡,他毅然决定退居二线,借助互联网传播中医知识。
初涉互联网领域,姚海波面临着诸多挑战。与传统的坐堂问诊不同,互联网传播需要适应新的媒介形式与受众需求。但他没有退缩,积极学习互联网知识与传播技巧,尝试通过短视频、直播、线上课程等多种形式,将晦涩难懂的中医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他在视频中详细讲解常见疾病的中医防治方法,分享药酒的制作原理与使用注意事项,耐心解答网友们的健康疑问。
如今,姚海波的线上课程不仅让普通百姓学到中医养生知识,也为中医从业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从坐堂名医到网络中医传播者,他用行动践行着家族 “治病救人、传承中医” 的初心,让古老的中医智慧乘着互联网的翅膀,飞入千家万户,守护更多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