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破坏性治疗” 在废墟上重建生命
一个多月前,67岁的蔡阿姨蜷缩在轮椅上,被儿子推到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就诊。由蔡阿姨身上散发出的浓重异味让周围的候诊患者及家属下意识皱眉掩鼻——粪水不受控地从阴道涌出,她被迫穿着成人纸尿裤,皮肤也因长期刺激大面积感染、溃烂。“活不下去了……”持续近半年的折磨早已令蔡阿姨痛苦不堪,分不出精力顾及周围,只是口中不住喃喃自语。
子宫内膜癌术后放化疗
阴道残端肿瘤很快复发
烂穿膀胱和直肠
接诊蔡阿姨后,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朱玉萍详细翻看了她的病史。2022年,蔡阿姨查出子宫内膜癌,在当地医院接受了一次大手术,全子宫 双侧附件切除及双侧淋巴结清扫。术后半年,又做了放疗和化疗。
就在结束最后一次化疗的两个多月后,由于阴道异常出血,蔡阿姨做了活检,病理提示腺癌,这代表着阴道残端出现了肿瘤复发。之后,又是全身化疗、免疫治疗、后装放疗……
遗憾的是,一系列治疗的效果并不好。去年10月底,蔡阿姨的阴道仍有出血,做了PET-CT,提示阴道残端复发肿瘤持续进展,甚至连肺部也出现了一处转移灶,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处转移灶是惰性的。
随着阴道残端处肿瘤的进展,蔡阿姨的身上出现了更可怕的表现——肿瘤往前侵犯到膀胱,往后侵犯到直肠,膀胱、阴道、直肠全部穿通,粪水从阴道流出的同时尿液流到直肠,整日腹泻,出血、疼痛、感染、溃烂,还伴随着恶臭……蔡阿姨的整个盆腔一塌糊涂。
每隔一两个小时,蔡阿姨就需要更换一片成人尿不湿,满身异味的她选择闭门不出,与外界的连接被一刀切断。到了晚上,疼痛伴随着尿不湿的潮湿阵阵袭来,她再也没睡过一个好觉。
全盆腔切除术 在废墟上重建生命
“经过团队讨论,像这位患者的情况,保守治疗只会让她陷入‘感染-治疗中断-肿瘤进展’的死亡循环,全盆腔切除是目前唯一的办法,彻底清除感染灶,为后续治疗创造机会。”但是,对于全盆腔切除术,医生往往慎之又慎。这个需要同时切除直肠、膀胱、阴道、生殖器官的手术不仅创伤极大,还意味着永久性造瘘,患者需要终身挂着尿袋与粪袋生活,因此被视作“破坏性治疗”。
然而,蔡阿姨和儿子要求手术的心却非常坚定。“如果手术成功,即使终身挂袋,至少还能基本正常生活,要是不手术,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蔡阿姨的儿子说,他知道,做这种手术,医生也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可我真的希望有医生能帮帮我妈妈”。
由于全身情况不佳,一番波折后,4月10日,蔡阿姨躺上了手术台。蔡阿姨的盆腔本就做过放疗,两侧盆壁还做过淋巴结清扫,血管都裸露在表面,其中密布着髂血管丛、骶前静脉丛等要害结构,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出血,每1毫米都关乎生死。
朱玉萍团队以控制出血,优先处理血管的原则,将手术分解为血管解剖,结扎髂内血管控制出血,游离输尿管,保持解剖层面,通过前入路游离膀胱,进行前后“包抄”式的分离,这种超极限手术对团队协作提出严苛要求。而朱玉萍作为“指挥官”,要在近4个小时的手术中保持高度专注,精神消耗不亚于参加一场马拉松。
从清晨持续到下午,终于,蔡阿姨的生命在一片“废墟”中被成功重建。
术后第五天,蔡阿姨已能在搀扶下缓慢行走,虽然身上一左一右挂着两个造口袋,但随着此前折磨她的问题彻底消失,略显虚弱却神色轻松。
多学科联合 为肿瘤患者守住“尊严”
“其实,这样的患者并非个例。”朱玉萍说,根据相关数据,我国每年新增约3.5万例复杂盆腔瘘患者,其中60%由晚期妇科肿瘤引发。这些患者不仅要承受癌痛折磨,更因排泄物不受控地漏出而面临严重电解质紊乱、败血症等风险,90%以上患者出现重度抑郁症状。
“全盆腔切除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破坏性治疗’,但根据我们团队近15年的临床数据显示,对于特定晚期患者,根治性切除配合精准重建,5年生存率可提升至42%,较姑息治疗提高约3倍。”
近年来,朱玉萍致力于带领团队建立“盆腹腔疑难复杂手术多学科诊疗模式”。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成立的结直肠肿瘤专科,结直肠外科联合妇瘤外科、泌尿外科、骨软组织科、罕见病专科等共同为这类患者守住“尊严”,帮助他们重建与社会的连接。对于直肠癌、宫颈癌、软组织肿瘤引起的盆腹腔复发肿瘤,前期进行放化疗后再手术,已成为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一大关键。
手术不该只是冰冷的器械碰撞,而应成为驱散绝望的生命之光。目前,结直肠外科平均每周进行1-2例包括全盆腔切除术在内的盆腹腔疑难复杂手术。当无影灯亮起,又一段被疾病击碎的人生,正在被努力缝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