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实现技术转化近亿元架好转化桥,提前“埋桩”是诀窍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

吕先旭是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高级技术经理人,去年他带领团队实现技术转化总额近亿元(四技服务、作价投资、赋权等全口径统计)。日前,记者向吕先旭请教成功诀窍时,他简洁地回答:“提前‘埋桩’。”

在哪“埋”?怎么“埋”?

“首先我们自己的‘桩子’要埋得又深又结实。”这位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摸爬滚打十多年的“老兵”,将记者引到会议室,讲起自己过去在实验室的尴尬事。

“专业一点不懂,能做好转化?”那是十几年前,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吕先旭第一次对接技术转移转化,刚谈没几分钟,对话就陷入了沉默。“好多专业名词,我根本听不懂,没法谈。”吕先旭苦笑着回忆,“那是我职业生涯最漫长的几十秒。”吃一堑长一智,从实验室出来,吕先旭就立马注册了论文收录网站的会员,此后每次对接目标团队前,他都会提前看论文、查文献、学专业术语。等到见面时,吕先旭再也没遇到过接不上话的尴尬事。

学会用科学家的语言说话,只是接触技术团队的“入场券”。要获得技术团队信任,提高项目转化成功率,还得做好非专业方向的其他服务工作。

“毕竟技术上我们再懂也不如技术团队懂。人家真正需要我们做的是服务。”吕先旭深知,服务才是技术转移工作的关键。为提升服务能力,他带领团队全力钻研各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力求吃透每条政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团队成员们不仅对各地政策了然于胸,还能根据不同技术团队的特点,精准匹配最适合他们的政策支持。每次上门和技术团队对接前,吕先旭都会组织团队进行“战前会议”。他们深入研究技术团队的项目资料,结合政策优势,精心规划未来项目发展和公司运营思路,为技术团队描述具体可执行的商业化蓝图。

技术团队那儿,也要提前“埋桩”。

“要尽量在技术未成熟就提前介入。”吕先旭说。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王进科教授团队“铁死亡抗癌疗法”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去年,吕先旭在摸排校内项目时偶然了解到王进科教授团队有个“铁死亡抗癌疗法”项目刚刚做完动物试验,正在寻求合作方和资金支持进行毒理实验。“我们团队进行项目研判后,立即帮着一起找合作方、医院进行推介,也找到了融资,推动项目进行概念验证。”吕先旭介绍,“效果非常好,目前正在启动二轮融资。”近期,“铁死亡抗癌疗法”项目已获国家专利,投入千万元科研经费进入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阶段。

市场方呢?“当然也要,我们主要通过一场场活动来进行。”吕先旭说,“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碰到就是在一场科技成果路演现场吗?”

他说的路演在今年3月,现场其他演讲者大多礼貌地留下机构邮箱,吕先旭却直接把个人手机号和微信二维码投满大屏,瞬间台下满是举起拍照、扫码的手机。

“事后联系得多吗?”记者问。“一场活动当即找来得少,毕竟没有那么巧正好人家就有技术需求。但一场场的积累很重要。经常一场活动两三个月后,有企业、金融机构找到我,说是某某活动听了路演推介,现在有技术需求或者想了解是否有某方向成果可以投资。”吕先旭说。

他表示,技术经理人要做的是给科研团队带来增量,为不成熟的技术提供熟化及验证服务,为较为成熟的技术提供市场及资源的导入,“我们不做技术的生产者,我们在搬运及转移技术的时候提供全方位的保驾护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