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还能这么用?看看院士怎么给大足石刻文物治病

4月24日下午,重庆大学举办“科学读书汇”第3期沙龙活动。作为主讲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教授作题为《岩土文物微生物矿化修复技术开发与应用》报告,详细阐述了岩土文物微生物矿化修复技术的原理、研究进展以及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分享了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土石坝、吹填造陆(岛)及岩土文物保护与修复等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长期从事软弱地基加固与桩基工程、环境岩土力学与防灾减灾工程等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刘汉龙院士,在环境岩土力学与防灾减灾工程领域造诣深厚,拥有诸多开创性成果。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开辟了岩土微生物技术在岩土文物保护修复的应用新领域。

“微生物矿化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生产特定生物材料的方法,以加强和改善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功能。”报告中,刘汉龙详细介绍说,这项技术通过引入特定微生物菌株,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合成无机矿物、生物胶、生物纤维等材料,然后将其应用于建筑结构加固、土壤固化、环境治理等领域。

2021年9月24日,刘汉龙院士积极促成重庆大学与大足石刻研究院签订了“科教融合创新合作协议”,以共同推动大足石刻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4年间,双方联合开设研究生前沿课程“石窟寺文物保护理论与前沿技术”,共建“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文物保护人才。

刘汉龙介绍,在此期间,团队开展了崖壁岩体数字化精细化建模与评估,对石窟岩体进行稳定性监测及崩塌灾害风险管控,并构建了崖壁岩体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研发了以微生物岩土技术为核心的石质文物修复技术,并在大足石刻本体开展了保护性修复试验研究,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目前,团队已与云冈研究院达成合作,将用该技术对云冈石窟的文物进行保护。

嘉宾访谈环节,大足石刻研究院文博研究馆石质文物保护修复首席技能专家陈卉丽来到现场,与刘汉龙一道就岩土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文物修复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当文物‘受伤’或是‘生病’时,就需要修复人员对其进行‘望闻问切’。”陈卉丽特别分享了文物修复的实践经验,“望”便是通过累积经验快速判断文物表面的病害,“闻”即通过嗅觉感受文物的保存环境,“问”就是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询问当地老人了解文物变迁,“切”即亲手触摸文物,了解其风化程度。

陈卉丽表示,随着科技飞速进步,也为文物提供了更为全面系统的病害诊断,从而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

编辑:陈璐责编:石亨,李奇 审核:阮鹏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