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开年强劲发力:助力各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周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表现强韧,进出口总额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进口4.17万亿元。在铁矿砂、煤炭、原油和大豆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情况下,中国为相关出口国家和供应商提供重要支持。一季度的出口表现尤其亮眼,总额录得6.13万亿元,同比增长6.9%。中国商品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自2023年一季度以来,中国的季度出口额就一直保持在10万亿元之上。从疫情后的较快复苏,再到稳定增长,中国出口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实现稳定复苏的保障。借助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优势,中国生产的机电产品不仅为各国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选择,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充足而有效的保障。

中国外贸的稳定发展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带来机遇,而企业的积极作为又进一步推动外贸业务的调整优化,形成良性互动。民营企业以其敏锐的判断和灵活的决策,积极把握全球发展机遇,提升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力,而其多样化的产品线和贸易伙伴关系,增强了中国外贸的韧性。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5.85万亿元,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56.8%。外资企业同样在外贸中获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追求更低成本和更强资源协调能力,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作为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经济体,中国持续开放的市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对各类经营主体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吸引了外资企业来华发展。中国市场因外资企业的参与更具创新性、更有活力。外资企业在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医药和医疗仪器等商品进出口中占比高达四成。而这些跨国公司不仅从在华销售中获益,也借助中国产业的优势,持续优化全球网络,提升其全球竞争力。一季度,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达到2.99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29%。

在快速变动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与中国加强经济联系为主要经济体带来更多确定性。一季度,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占比51.1%,增速比也比整体增速高出0.9个百分点。相对较快的贸易增长,反映出中国与相关国家加快贸易便利化措施落地、扩大供需对接、实现互补发展的共同目标和积极行动。其中,东盟继续保持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占比提升至16.6%。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国与东盟成员自贸协定等一系列机制性安排,增强了区域内各类经营主体间协同合作的意愿,降低发展风险、稳定市场预期。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增长,不仅有效增强了双方基于各自资源比较优势的贸易联系,而且加强了包括家电、电子、纺织服装等产业垂直分工协作,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更好条件。

欧盟是中国另一重要贸易伙伴。一季度,中国与欧盟进出口1.3万亿元,双方贸易结构互补性强。中国从欧盟进口的箱包、乘用车和化妆品分别占同类商品进口总额的72.0%、51.7%和42.2%,进口的高端设备增长30.4%。在国内制造业水平持续提升的支持下,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工业机器人和高端机床分别增长81.9%和11.7%。无论是农产品、消费品,还是高技术产品,中欧不断拓宽互利合作领域,增强了双方的贸易动能。

应该看到,中国外贸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与重要贸易伙伴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仍要对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可能带来的冲击有清醒认识和充分准备。

美国大幅提高进口关税,并通过极限施压迫使其他贸易伙伴接受其不公平的贸易主张,严重冲击和损害了多边经贸体系。如果相关关税政策落地,美国贸易总量和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都可能出现明显下滑。多数经济体将需要重新考虑未来跨国供应链的优化方向,扩大对华链接无疑是重要选项。今年,消博会、链博会、广交会、进博会等重要展会陆续揭幕,将为各国企业提供重新认识和评估中国市场的机会,加速全球供应链再平衡进程。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也有望进一步升级发展。伴随中欧班列、“空中丝绸之路”、自由贸易协定等一系列贸易畅通举措的加快落地,互联互通的市场整合优势将得以显现,吸引中国企业加速全球投资发展,为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带来更多新机遇。中国促进跨境电子商务、新型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加速发展,将有利于中国与贸易伙伴开拓新的合作领域,进而为加强各方贸易的效率和韧性提供助力。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

【责任编辑:申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