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专访罗晴秋|文化上场:可持续增长的“路”与“桥”

凤凰网:“文化 旅游”、“文化 N”非常考验认知和操盘力,你怎么看“文化上场”?

罗晴秋:我认为“文化上场”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但同时也是专业度极高的知识领域,既考验认知水平、也考验操盘能力。

去年,我和柳理先生在探讨留坝县如何激活“文化生产力”的话题时,首次提出“文化登场”的发展思维,建议县上以“智圣”张良为切口,创造“张良会客厅”这个文化IP,且对“萧何月下追韩信”作新注解,将提升地方“人才密度”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后来,在凤凰网的操盘下,“华人国学大典之‘张良会客厅’”落地留坝,他们可以在“张良会客厅”邀约全世界的朋友了。近年来,留坝县委县政府以荣誉村民、新农人、发展顾问等方式“柔性引才”取得了很大成效,进而实施“主客共享”、“主客共创”系列举措,转方式调结构的专业共识度大大提高了,高质量发展的认知、定力大大增强。

事实上,陕西这个省很特别,北部、中部、南部是完全不一样的,南部秦岭地区虽然是山区县,但思想解放度普遍要高于中部,北部就更不用说了。我都接触过三个地区的干部,差别很大。所以讲,“文化上场”能否作为发展要素来看待,与思想解放度是正相关的;发展没到一定阶段,谈文化可能也缺乏氛围。

我通常是从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层面来思考“文化上场”的,柳理先生则多从文化史的视角解构时代之需、洞悉人心之向,这方面他和他的众多学术大伽朋友的研究和洞察更深远。我总的理解是:文化上场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文化上场”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这体现了文化在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价值引领和国际传播竞争力提升中的核心作用,将文化基因植入发展肌理,才是从“速度增长”到“质量发展”的转型。不过,也需警惕传统文化的符号化消费,使“文化上场”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公共政策上也应建立文化价值评估体系,将文化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建立文化GDP统计体系。

从理论逻辑上看,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动力。它是创新驱动的新引擎,文化与科技融合产生的创意经济正重构传统产业价值;它是消费升级的牵引力,文化供给正在重塑需求结构,推动供给体系质量变革,我国文化消费市场规模已达4.7万亿元,Z世代对国潮产品的消费增速达38%;它是社会效益的增值器,浙江“千万工程”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使文旅融合型村庄人均收入超全国平均水平32%,验证了文化资本向经济、生态、社会资本转化的可行性。

从实践路径来看,文化正多维度的赋能地方发展。产业维度上,通过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打通创意-生产-消费全链条,产品溢价率普遍提升;空间维度上,城乡有机更新项目,通过保存、恢复、激活、植入原生文化记忆,以文创业态重构历史场景,还原美学品质,从而吸引和留住客流;传播维度上,网络文学出海规模突破30亿元,《三体》全球销量超2900万册,“悟空”、“哪吒”题材创作的动漫影视游戏作品受到全世界欢迎,等等。

从时代意义上看,“文化上场”推进大国传播的迭代升级。在逆全球化思潮下,中华文化重登世界舞台中央,必然面临文明话语权的重构。我们看到敦煌研究院的“数字供养人”项目,吸引了全球百万人次参与文物修复,创造了文化认同的新型共同体,说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物质生产的跃升,更是文明形态从“追赶型”向“引领型”的质变。

(二)“文化上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其本质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新型文明形态。这一方法论以“文化基因激活—价值供给重构—出圈出货聚焦”为逻辑主线,在产业转型、城乡融合、国际竞争等领域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公共政策方面也应推动文化方法论从实践探索向机制与制度创新升级,不仅要解决好“谁上场”的问题,也要解决好“怎么上场”的问题。

从核心逻辑来看:它是发展动能转换机制,主要体现为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组织方式、价值标准;它是产业系统重构路径,要打通价值发现、场景再造、生态协同三个闭环。

从应用场景来看:它通过文化解码、技术编码、产业重组实现产业升维;它通过资源资产化、空间场景化、运营IP化,成为县域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纽带和抓手;它通过话语转译、平台赋能、价值共振促进国际交流与传播破壁,构建中国对外传播新范式。

从实践架构来看:AI 诗歌峡客吟、AI绘画赋能非遗创新展现科技力,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点击破600亿次展现内容力,“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展现历史文化运营力,多维驱动案例越来越丰富;应县木塔数字模型估值1.2亿元实现历史价值量化、《只此青绿》IP衍生价值超8亿元变现情感价值测算、福州三坊七巷改造提升周边地价46%实现空间溢价评估等,价值创新案例也渐成共识;西安曲江发行文旅REITs、苏州刺绣专利打包发行ABS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等金融支持工具逐渐成熟。

(三)文化作为深层驱动力,正在重塑现代社会的价值创造模式,其通过创意转化、情感共鸣与审美建构形成的三重赋能机制,已成为解锁新型发展路径的核心密钥。公共政策方面应加紧构建文化价值评估基础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要素市场交易平台运营机制,完善文化数据资产入表制度、创新文化价值保险产品,从文化认知革命走向价值创造革新,在数字文明时代构建新的文化估值参照系,让文化驱动力真正转化为可测量、可交易、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从创意赋能角度来看:文化解码技术的裂变效应日益涌现。数字文保革命、工业设计赋能、新材料破界展现了科技维度价值溢出能力;沉浸式剧场经济、文化基因库建设、元宇宙景区及导览系统刷新文旅新玩法。

从情绪共振视角来看:文化正积极重构社会连接范式。国潮媒介事件、地域认同升级、文化应激响应等体现了群体共识的符号凝聚;节气经济模型、城市呼吸节律、工业4.0文化节拍器等反映了文化对社会节奏的系统校准功能。

从大众审美视角来看:文化正在铸造价值评估新标尺。博物馆美育工程、东方审美复兴、疗愈经济兴起等现象级案例越来越多,折射社会情操培养的养成机制发生积极变化;文物价值重估体系、城市记忆银行、设计哲学迭代展现出内涵增值的评估迭代效应。

凤凰网:挖掘在地文化资源时,如何让文学、养生、疗愈等内容更自然、更丝滑地融入旅游场景中?你在给各景区提建议时,经常提到“只提供场景,不提供答案”,这是否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又如何让游客生成的意义符合景区的期待?

罗晴秋:文化融入旅游场景的“丝滑”法则在于引导与留白间寻找平衡,高明的文化场景设计如同围棋——景区落下的“场景棋子”看似松散,实则通过气脉相连形成隐形边界。游客的自主探索如同对手落子,在互动中共同完成这盘“意象之棋”。

文学是意识的时间旅行,是人类在虚无中完成对现实的超现实改造,一旦加入旅行,旅行便是修文、养心、疗愈。通过场景设计(在黄山迎客松旁设“悬崖诗笺台”,提供特制宣纸与毛笔,游客可写诗后悬挂于松枝,每日黄昏收集佳作投影到云海)、隐性引导(石阶上刻半句古诗(如“云深不知___”),引导游客接龙,最佳答案晚间通过山体灯光秀呈现)、效果保障(AI筛选符合“黄山意象”的投稿(剔除低俗内容),通过算法加权展示“松、云、石”相关创作)等方式,将文学从“文本展示”转换为“创作激活”。

武夷山茶田铺设“赤足步道”,不同区域的土壤温度、颗粒度经科学调配,对应足底穴位刺激,在步道尽头提供AI脉诊仪,分析步行数据生成《茶气行走报告》;用红外热成像显示游客在步道各段的身体反应(如足温升高区域对应肝经),但不直接解释中医理论,而是标注“此处古人常冥思”;与知名医院合作研究步道对皮质醇水平的影响,用数据反哺场景优化,等等,这些都是将养生概念从“功能服务”到“环境疗愈”的实践。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畔设置“声疗沙盘”,游客划动沙子触发不同频率的梵音(低频段对应沙漠风声,高频段对应飞天乐舞),沙盘旁立无字碑,仅标注“公元2025年XX位过客曾在此倾听”,用群体行为暗示疗愈价值;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心率变异性(HRV),当数据显示游客进入放松状态时,自动解锁AR版《金刚经》片段投射到张家界大峡谷,等等,这是将疗愈概念从“心理治疗”上升到“无感沉浸”的体验。

“只提供场景,不提供答案”,这一原则的底层逻辑是“游客的自我发现比官方的标准答案更有价值”。应注意通过三种机制以规避极端:一是建立“文化引力场”。在绍兴鲁迅故里设计“未完成的课桌”,桌面刻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但故意磨灭关键词,游客需用AR眼镜扫描还原。既保留探索乐趣,又确保内容不偏离鲁迅文学,这是设定物理边界;乌镇戏剧节期间,游客手机收到基于位置的AI推送(如“您前方20米是茅盾写《子夜》的窗棂”),但仅显示3个抽象关键词(“木纹、雨痕、1932”),需自行拼凑故事,这是设定数据围拦。二是设计“意义生成器”。丽江古城推出“东巴谜匣”,游客用NFC手机触碰神秘符号后,依次解锁:一段纳西族祭祀音频(无翻译)→东巴文“水”字动态演化→可选发布感悟或兑换茶马古道地图,这是设立交互漏斗;对选择深度探索的游客推送更隐秘的文化线索(如出示“茶”字感悟者获赠藏茶样本),形成认知升级路径,这是算法调控。三是设置“隐性评估体系”。通过景区WiFi探针统计游客在某节点的停留时长,当超过5分钟时触发工作人员“偶遇”讲解,这是情绪响应;用AI实时分析游客上传的UGC内容,对符合“山水禅意”标签的自动加成景区积分,可兑换特制文创(如用其创作诗句烧制的青瓷杯),这实际上是内容过虑。

让游客生成的意义“符合期待”,这真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挑战。我反倒认为“只提供现场,不给出答案”就是很好的策略,因为每一个人的心底的确有不同的旅行目的,作为目的地,最高明的做法是放弃带节奏。不过,互动机制总归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工具——只要它是完全无意的就行。比如,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上可嵌入7处透明诗句(如“脚下是深渊,抬头即星河”),这就是视觉锚点;灵隐寺周边商铺统一使用檀香基调,脑电实验证实该气味使游客购买文创时的“禅意相关”决策占比提高41%,这就是气味引导;还可以通过动态奖励、社交互证、预留官方解释权等构建反馈系统。当游客在莫高窟前写下的“飞天似要破壁而出”,与研究员讲述的“唐代画工如何用矿物颜料”形成互文时,文化与景区的融合才真正抵达“观者自得,而道在其中”的境界。

凤凰网:你对这届“AI峡客呤”诗歌盲盒大赛有什么期待?

罗晴秋:每个地方推进高质量发展都得找准他们自己的“路”和“桥”。十年前,陈志冬、罗嗣清夫妇在张家界大峡谷打造了这座“云天渡”玻璃桥,刷新了十余项全国第一,开创了“无中生有”、“大象无形”的文旅新玩法,为全球游客带去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与自然体验,截至2024年,累计上缴税收就超过6个亿,为当地乡村振兴也提供了强劲动力。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样伟大的作品需要极强的毅力和洞察力,需要极强的跨界合作力,需要始终坚持自我批判的勇气。

诗歌是语文的高级表达形式,也是人类思维运动的高级表达。来到张家界大峡谷参加凤凰网“AI峡客吟”活动前,我曾向活动总策划柳理先生请教“为什么要有诗人”。他说,“不写诗歌、没有诗人的时代,一定是灰暗、冷酷、乏味的,不管它看起来有多高级。”当网络用语将情感压缩成表情包,当人工智能也能生成韵律文本时,真正的诗人依然守护着语言的纯度与密度,保存着思想的结晶能力,他们是人类保持痛感与惊喜能力的神经末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