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正面临“年龄断层”危机 该如何保护与传承?

我是闽南人,为何开不了闽南话的“口 ”?

闽南语正面临“年龄断层”危机,这一古汉语“活化石”如何保护与传承?

东南网4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孙春燕 曾宇姗)“乡情宰(怎)样好,让我说给你,民风还淳厚,原来是按尼(如此)……”这是文学大师林语堂晚年时,按闽南语音写下的五言诗,表达对家乡故土的眷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被林语堂爱到极致的闽南语,是闽南、台湾民众乃至东南亚闽南籍华侨华人共同的乡音。

可如今,能熟练使用闽南语交流的年轻人少之甚少。闽南文史界人士不禁感叹:“也许再过两三代人,闽南语或将从厦门、甚至闽南这片原生地上淡出。”

保护闽南语已刻不容缓。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这一古汉语的“活化石”?在闽南语传承和推广的路上,我们还能走多远呢?导报记者采访多位闽南文化专家,一起探寻闽南语的保护与传承之路。

当红砖古厝的燕尾脊,划破天际流云;

当南音的琵琶弦音,漫过骑楼老街;

当铁观音的醇香,在茶盏间氤氲流转。

在这片承载千年文脉的闽南热土上,海峡导报闽南文化传播推广中心昨日揭牌成立。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厦门市文物与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李云丽、海峡导报社社长黄运来共同揭牌。《最闽南》周刊亦顺势抽枝展叶,将地域风华化作墨香传递四方。从鹭岛厦门的鼓浪潮声,到水仙之乡漳州的清雅芬芳,再到刺桐城泉州的古港遗韵,闽南文化传播推广中心将以“厦漳泉”为基石,如同一座跨越海峡的文化灯塔,既照亮台湾同胞的心灵归途,也为全球闽南人点亮精神家园。

海峡导报扎根闽南二十六载,是全国唯一以对台宣传为特色的综合性都市媒体,凭借得天独厚的战略区位、坚实有力的政策东风,汇聚权威机构、学术力量、民间团体、省内及境外媒体等,面向全球闽南人,搭建闽南文化传播平台。闽南文化传播推广中心在厦门设有文旅工作室和AI工作室,统筹负责闽南文化的创新传播与技术研发;海峡国际传播中心,推广闽南文化“出海”传播;在泉州和漳州设立全媒体中心,覆盖闽南文化核心城市,强化地方文化传播。

海峡两岸茶王赛连续25季的茶香缭绕,是闽南人对茶韵的极致追求;海峡两岸博饼状元王中王大赛20年的欢声笑语,是闽南民俗文化的鲜活传承。而海峡导报全网6000多万粉丝的热忱相伴,多语种记者团队的全球发声,以及小红书“最闽南”、视频号“国潮闽南”、抖音号“烟火闽南”、海外号“哇嘎哩贡”等垂类IP的精彩绽放,都在诉说闽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依托《最闽南》报纸专刊及传播矩阵,推出创新计划——“偶说闽南话”数字创新项目,让古老的闽南谚语化作灵动的数字精灵,在网络世界里传递智慧与温情;“田园烟火 诗意闽南”乡村行,邀您漫步于阡陌之间,邂逅乡村的诗意与浪漫;“非遗新生代”计划,挖掘隐匿于乡野的非遗瑰宝,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勃勃生机。

亲爱的读者朋友,闽南文化是我们血脉里的烙印,是跨越山海的羁绊。《最闽南》周刊每两周一期,陪您在字里行间触摸闽南的温度,聆听闽南的心跳,共同见证闽南文化走向世界。

国潮闽南视频号

方言困局

“消失”的闽南语有人不会说,有人说不好,有人不想说

闽南语,曾陪伴一代代厦门人成长。在老辈人眼里,闽南语是处于“宇宙中心”的语言,日常沟通交流,都说闽南语。

“哇爱哩(我爱你)、歹势(不好意思)、吼甲(好吃)”……“80后”的阿蓝,厦门“土著”,从小“浸”在闽南语里长大。“闽南语存在大量文白异读的现象,如果依照文读音,回到大唐,我们就可以和李白、杜甫一起吟诗作对。”这是阿蓝一直引以为傲的。

可不知从何时起,阿蓝能听到的闽南语,变少变淡了——有的人不会说,有的人说不好,有的人不想说,儿时传遍街头巷尾的闽南语声,如今只剩下发音缭乱不清的寥寥数语,阿蓝有些惆怅和失落。

厦门人的母语,就是闽南语。闽南语历史悠久,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也就是如今的闽南地区。现如今,闽南语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分布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粤东和粤西地区、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有7000多万人。

尴尬的代际传承年龄断层,闽南语在年轻一代中流失

现实不容乐观。“消失”的闽南语,让方言深陷失传窘境——“我是闽南人,不会讲闽南话”,已成为普遍现象。“保护传承闽南方言文化,为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强基固本。”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介绍,综合日常生活情况来看,厦漳泉常驻居民大致分四类:日常说闽南语、会说但不常说、听得懂不会说、听说都不懂,且厦漳泉三个城市都存在同一现象,农村会说闽南话比例高于郊区,郊区比例高于主城区。

更有不少“土著”家长为了让孩子远离“地瓜腔”,已经不教孩子讲闽南话了,在家里都说普通话。等他们学好普通话时,已错过了学闽南语的最佳时期。从小缺乏充足的闽南语环境,加上后天的教育缺失,新生代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太会讲闽南话。

据一份《全国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调查显示,相比重庆、成都的九成人群,厦门青少年能熟练使用闽南话的仅占19.3%,且这个数据仍在不断降低。

闽南语文化,正面临着“年龄断层”危机。厦门有专家曾用1000条闽南日常用语做实验,发现80岁左右的市民能识得90%,50岁左右的市民还能识得70%,而30岁的市民只识得30%。在外来文化跟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断层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倾向。

1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