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时如何捕捉灵感?AI时代学生还需要阅读吗?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今(22)日,渝中区德精小学举行“一米阅读 读懂世界”阅读活动推进会,邀请到“冰心散文奖”获得者、重庆本土作家张刚,面对面和孩子们进行了对话交流。
“一米行走”场景阅读区为每位学生发送阅读手册,“一米书香”图书漂流站让闲置书籍流动起来,“一米阅读”争霸台上学生通过阅读记录卡完成挑战,“一米秀场”里同学们正“穿”“阅”书海COSPIAY……今天上午,德精小学的校园里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气息,在不同的场景中,同学们正自信地展示从学校“一米阅读”活动中的收获。
“‘一米阅读’的初心,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触摸世界的窗。这一米,是书本与童心的距离,是成长与智慧的桥梁。我们期待通过这一品牌,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阳光,让书香浸润每一颗纯真的心灵。”推进会上,德精小学副校长张莉介绍了“一米阅读”品牌的核心理念与未来规划。与会嘉宾代表为“一米”阅读品牌标识揭幕。
在接下来的“一米面对面”时间,学校特别邀请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本土作家张刚和孩子们来了一场零距离对话。
“张伯伯,您写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呢?”对于张刚的“冰心散文奖”获奖散文集《时光边缘》作品中对山城巷的描述,有同学问道。“说真话、用真情,山城巷这首诗灵感的激发来自于山城巷的居民。”张刚笑着分享了他的创作背景及心得体会。他说,散文创作的素材源自自身的阅历沉淀,写好散文的关键在于有思想、有真情实感。
如何捕捉灵感呢?在他看来,作文要写得比较好,有三点比较重要:一要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还要保持好奇心,阅读的过程中要思考,自己做一些笔记,这样更有利于学习的深化。此外,要长期坚持,一定会得到回报。
对于同学们关心的“AI能帮人类做很多事,为什么我们还要阅读?”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人工智能在工具性、策略性、技术性等方面对提高读书、写作的效率帮助很大,我们应该自觉地适应、学习来用好它,但它在思考问题的深刻性、清透、温暖等方面有局限性,替代不了人的大脑。”他告诉孩子们,要依靠自己的眼睛、双手,特别是自己的大脑读书,才会基础很扎实,并依靠自身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的能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阅读不仅属于学校,也属于每个家庭。活动现场,学校还为“书香润家 阅读焕新”家庭阅读空间微改造案例颁奖,同时发布了“一米书单”,希望这份书单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明灯。
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
编辑:陈璐责编:吴忠兰,林祺 审核:阮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