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牛鞠榕 潍坊报道
被家长吐槽“屁股底下长钉子”;被老师贴上“捣蛋”的标签;被旁人误解为“缺乏管教”的反面教材……人们习惯将有此类行为表现的孩子定义为“调皮”“捣蛋”“不听话”,却鲜有人看见,有一些孩子,在停不下来的小动作背后,是难以自控的神经困扰。
同样,有些表面安静、频繁走神发呆的孩子,常常被简单归因为“懒”“不上进”“不聪明”,却不知,这些孩子其实是生病了。
多动症,一个大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名字本身就隐藏着认知陷阱:“多动”并不是爱动,而是不受控制地动。以往片面的认知将无数患病孩子挡在诊疗门外,给他们贴上各种不符实际的“标签”,解决办法也不对症,因而耽误了治疗。
其实,多动症是通俗叫法,医学术语称之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ADHD),是一种发展性自我控制障碍。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传统认为多动症是儿童疾病,但66%-85%患者的症状会延续至青少年或成年。
据统计,我国儿童ADHD患病率为6.26%(约2300万人),但就诊率较低,仅10%左右。主要原因包括:家长对多动症的认知不足,将症状归咎于孩子的个性,忽视其背后的神经发育障碍本质;社会对精神心理疾病的偏见导致部分人存在病耻感,担心贴上多动症标签会影响孩子未来;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专业儿童精神科医生稀缺,让许多家庭在寻求帮助时面临重重阻碍。
潍坊,早早便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面对多动症诊疗困境,潍坊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通过完善防治体系、加强早期筛查、提升诊疗能力、优化服务模式、深化健康宣教、强化社会支持等措施,构建起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筛查-转介-诊断-干预-康复”全链条健康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具有潍坊特色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综合防治模式。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作为潍坊最大的儿童保健与疾病诊疗单位,深耕多动症等神经发育障碍领域20余年,累计选派20名业务骨干赴北京、上海等地知名机构研修深造,构建起从基因检测、精准诊断到个性化干预的全程化管理体系,成功打造区域领先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诊疗中心。
“多动症的诊断是一个严谨且综合的过程,包括医生全面的问诊、观察,应用标准化的行为评定量表,从多个角度对儿童进行评估;辅助检查包括血液检测、脑电图等。通过早发现、早干预,能够帮助多动症患儿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有效减轻症状。”潍坊市妇幼保健院首席儿童保健与康复医学专家岳保珠介绍。
截至目前,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已成功帮助1000余名包括多动症在内的特殊需求儿童突破成长瓶颈,显著提升生活适应能力,顺利入园入校,实现了“医院专业支持-家庭赋能养育-校园融合教育”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
近年来,潍坊不断加大对神经发育障碍康复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强康复治疗师培训,规范康复治疗标准,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服务。目前,全市儿童康复医疗机构共有康复人员600余名,形成了以潍坊市妇幼保健院为核心,各县市区医疗机构为枢纽,辐射基层康复机构的区域协同康复服务网络,为儿童长期康复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还制定了《潍坊市多动症关爱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在未来三年内,通过科学认知普及、临床诊疗提升、教育资源建设和科技创新,将潍坊打造成为全国多动症管理、教育与支持的标杆城市,推动社会对多动症的全面理解与接纳。
用科学破除偏见,用理解替代指责,多动症儿童的故事正在被改写。潍坊让每个“不一样”都被温柔以待,让孩子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